近期,南通大學附屬東台醫院重症醫學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回顧性探討脈搏指示連續心排出量監測(Pi CCO)對重症患者指導液體複蘇及評價預後的作用,並與肺動脈導管(PAC)比較。研究指出,Pi CCO對重症患者指導液體複蘇及評價預後中的作用並不優於PAC,且Pi CCO監測下過度補液反而會增加院內死亡率。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2期《東南國防醫藥》雜誌上。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南通大學附屬東台人民醫院ICU住院診治並放置Pi CCO或PAC的重症患者96例,其中Pi CCO組44例,PAC組52例,記錄數據包括兩組患者人口統計學資料、血流動力學參數、24 h液體出入量、機械通氣時間、無機械通氣時間(VFDs)、28 d內非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及院內死亡率等指標,采用Fisher’s精確檢驗或Mann-Whitney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進一步采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校正。
分析置管原因,感染性休克是放置Pi CCO的主要原因(52.2%),心源性休克是放置PAC的主要原因(57.7%)。Pi CCO組與PAC組7日內24 h液體平衡量分別為650(-120,1400)、350(-570,1060),P=0.001,第2日液體平衡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BPi CCO=250及FBPAC=550,P=0.012),且Pi CCO組中置管並發症及VFDs均顯著少於PAC組(P<0.05)。采用多元回歸模型發現,Pi CCO及PAC均不是影響上述臨床結果的獨立預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