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主動脈血栓一例

作者:王豔麗,黎紅平,李慈梅 來源:中國新生兒科雜誌 日期:15-10-26

患兒 男,5天,因“反複抽搐4天”入院。患兒係第2胎第2產,胎齡41+2周,因“宮內窘迫”剖宮產娩出,羊水Ⅲ度,Apgar評分1 min2分,5min 6分,10 min 8分。出生體重4610 g。擬“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胎糞吸入性肺炎、新生兒低血糖症、巨大兒”收入我科。其母2年前有甲亢病史,已治愈,停藥1年,本次孕期行不規律產檢,監測甲狀腺功能無異常。父親平素體健,患兒有1胞兄,現3歲,生後發現有“法洛四聯症”,已行根治手術。

入院查體:T 37.2℃,P 126 次/min,R62 次/min,體重4470 g,BP 88/56 mmHg,血糖2.5 mmol /L。神誌清楚,皮膚黏膜無出血點、瘀斑,前囟平軟,1.5 cm×1.5 cm,呼吸稍促,呼吸對稱,三凹征陰性,雙肺呼吸音粗,聞及少許痰鳴音,心前區無隆起,心率126 次/min,心音有力,心前區聞及Ⅱ/6 級收縮期雜音。四肢肌張力稍低。上肢指端溫暖,下肢肢端稍涼,CRT<2 s。胸部X線片:兩肺野中內帶可見斑點狀模糊陰影,肺門不大,心影增大。入院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胎糞吸入性肺炎、新生兒低血糖症、巨大兒。

患兒入院後予苯巴比妥止驚、抗感染、營養心肌、營養神經等對症支持治療。入院第3天患兒抽搐止,雙上肢肢端膚色紅潤、皮溫正常、CRT正常,雙下肢肢端膚色蒼白、皮溫低、CRT延長,雙上肢血壓高於雙下肢,血壓差異超過20 mmHg。予行心髒彩超檢查:左、右室心肌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卵圓孔未閉。腹主動脈超聲檢查:腹主動脈近腎動脈水平內可見實質性低回聲充填,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雙側髂外動脈血流速度約15 cm/s,呈阻塞性頻譜(圖1)。進一步頭顱及腹部增強CT示:頭顱未見明顯異常;左腎動脈平麵以下腹主動脈、髂總動脈未見顯影,考慮為動脈栓塞可能;主動脈弓遠端輕度縮窄;主動脈弓遠端囊樣突出,不除外弓動脈殘留並附壁血栓形成(圖2);室間隔及左右室壁心肌肥厚;左腎血灌注減低,不除外左腎動脈受累狹窄。家屬放棄治療,未行抗凝、溶栓等治療,未規律隨訪。

討論

新生兒動脈血栓非常少見,目前國內鮮有報道,其形成的高危因素有臍動脈插管、脫水、紅細胞增多症、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嚴重感染、先天性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等。其中臍動脈插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據統計臍動脈置管患兒中20%~30%發生動脈血栓。新生兒20%~25%的紅細胞容積大,影響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在缺氧、酸中毒時可使紅細胞流速減低,血液黏滯度增加。

本例患兒為足月兒,無臍動脈置管史,凝血功能正常,入院後血常規示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均未達紅細胞增多症診斷標準,但血紅蛋白較出生時明顯升高,同時體重下降明顯,考慮可能存在脫水,導致血液濃縮後血液黏滯度增高;同時患兒有發熱、血糖不穩定、血小板下降及肺部滲出性改變,考慮感染可能性大。患兒心髒CT示主動脈弓遠端輕度縮窄,狹窄部分易形成渦流,加之血液黏滯度增加,易形成血液栓子,阻塞動脈。

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有肢端蒼白、青紫、發涼、壞疽、動脈搏動消失、腎衰、充血性心衰和高血壓等,血管超聲是確診的首選方法,同時也是監測療效的主要手段。本例通過血管超聲檢查確診為腹主動脈血栓,與同期的腹部血管增強CT檢查結果一致。治療方法有支持、抗凝、溶栓及手術治療等。

(作者:王豔麗,黎紅平,李慈梅,等.中國新生兒科雜誌,2015年3期:229-230)

關鍵字:新生兒,,動脈血栓,先天性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先天性心髒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