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腦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樣發作綜合征一例

作者:楊春鳳,張圳,李玉梅 來源:中國小兒急救醫學 日期:15-10-19

        患兒,女,9歲,因“頭痛、間斷嘔吐1 d、昏迷2 h”入院。入院當天淩晨3:00左右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間斷嘔吐,嘔吐2次,為非噴射性,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並出現嗜睡。入院前2 h,患兒意識障礙逐漸加重,呼之不應,呈昏迷狀態,急診收入我科。

        病程中患兒無發熱,無抽搐,無咳嗽,無腹痛,進食欠佳,尿便正常。否認特殊服藥史。平時患兒無頭痛,有乏力,輕度體力活動即覺疲勞。既往史:出生史及4歲前生長發育史正常。4歲後體重、身高逐漸落後於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無具體數值記錄),曾就診於某醫院小兒內分泌科,考慮“生長激素缺乏”,建議應用生長激素治療,家長未治療。發病前3個月因“心肌炎”住院治療1周,當時患兒有乏力感,家長描述出院後監測心肌酶一直高於正常(具體不詳),未予係統治療。

        入院查體:體重19 kg,身高121 cm,體溫37 ℃,脈搏121次/min,呼吸35 次/min,血壓113/61 mmHg。一般狀態差,淺昏迷,Glasgow 評分7分(壓眶有睜眼反應,因疼痛成屈曲回縮,無說話反應),球結膜水腫,雙側瞳孔等大同圓,直徑約3 mm,對光反射靈敏,呼吸促,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囉音,心率121次/min,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及額外心音。腹部查體無異常。腦膜刺激征陰性,四肢肌張力正常,雙側膝腱反射弱,雙側巴氏征陰性。

        輔助檢查:入院當天頭部MRI:左側放射冠區異常信號。入院急檢血氣分析提示:pH 7.21,PaCO256 mmHg,PaO250 mmHg,Lac 7.5 mmol/L,HCO3-14.7mmol/L,BE-21.3mmol/L,離子正常。患兒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存在中樞性呼吸衰竭,立即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

        之後複查血氣分析:pH7.23,PaCO235mmHg,PaO2160mmHg,Na+136mmol/L,K+4.1mmol/L,Lac8.5mmol/L,HCO3-14.7mmol/L,BE-12.9mmol/L。血常規:白細胞13.75×109/L,N0.90,L0.07。超敏C反應蛋白2mg/L。降鈣素原0.08ng/ml。心肌酶:CK477U/L,CK-MB52.7U/L,LDH333U/L。肝功能正常。

        入院初懷疑為重症腦炎、呼吸衰竭、高乳酸血症、急性心肌損傷,予抗感染、呼吸支持、營養髒器、減輕腦水腫等對症治療。入院第3天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氯117 mmol/L,蛋白0.29 g/L,潘氏反應陰性,白細胞5×106/L,紅細胞40×106/L。病程中患兒意識狀態逐漸恢複正常,血氣分析提示PaCO2和PaO2正常,但乳酸波動於1.5~3.5 mmol/L之間,入院第6天停止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改為CPAP 輔助通氣,入院第8天停止CPAP 輔助通氣,改為鼻導管吸氧(吸入氧濃度為30%)。患兒吸氧狀態下,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正常,但自覺乏力,咳痰無力,進食欠佳,嗜睡,尿便正常。

        查體:一般狀態及反應差,嗜睡,GCS 評分正常(15分)。表情淡漠,雙側眼瞼下垂,肺部可聞及痰鳴音,四肢肌張力減低,四肢肌力Ⅳ級,監測乳酸波動於2.5~4.5 mmol/L之間,綜合患兒的症狀、體征及化驗,臨床診斷為線粒體腦肌病,考慮為線粒體腦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樣發作綜合征(MELAS)。

        給予高熱量、限製脂肪、蛋白攝入、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左卡尼丁、輔酶Q10口服,並送檢血標本到複旦大學附屬醫院研究所行基因檢測進一步明確。入院第15天,患兒再次出現意識障礙突然加重,表現為淺昏迷,呼吸困難,急檢血氣分析提示PaCO2和PaO2正常,乳酸升高至8.5 mmol/L,再次留置氣管插管2 d,意識狀態恢複,呼吸困難緩解後拔除氣管插管。住院過程中患兒一直存在乏力,咳痰無力,間斷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困難,查體:一般狀態及反應差,嗜睡,四肢肌力Ⅳ級。監測血氣分析乳酸1.8~8.5 mmol/L之間。入院45 d 時,基因檢測結果提示A3243G位點雜合突變,支持線粒體腦肌病伴ME LAS 的診斷,患兒住院約2個月後好轉出院。出院後隨訪,2個月後患兒病情突然加重在當地醫院死亡。

        討論

        線粒體腦肌病是一組由於線粒體DNA(mtDNA)或核DNA 發生突變,導致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異常,引起細胞能量代謝障礙,從而造成多個器官和係統受累的疾病總稱,其主要累及腦和橫紋肌。其中M ELAS 是一種最常見的類型。由Pavlakis於1984年首先報道。線粒體是真核生物糖類、脂肪和氨基酸的氧化磷酸化和合成A TP的主要場所。在有氧條件下,糖酵解中生成的丙酮酸進入線粒體,通過呼吸鏈上的電子傳遞,合成ATP。線粒體呼吸鏈的主要組分在線粒體膜表麵形成4個複合體,其中複合體Ⅰ、Ⅲ、Ⅳ是由核基因和線粒體基因共同編碼的多肽,而複合體Ⅱ是完全由核D NA 編碼的多肽。故由於線粒體DNA 或核DNA 發生突變,即可導致線粒體結構或者功能的異常。而如果此時細胞所在環境缺氧,或者線粒體代謝障礙,則會轉而進行無氧呼吸。此時糖酵解產生的丙酮酸便不再進入線粒體內三羧酸循環,而是繼續在細胞質基質中反應,生成乳酸,出現乳酸堆積及細胞能量代謝障礙。一個細胞中含有線粒體的數目可以從幾百個到數千個不等,代謝越旺盛的細胞含有的線粒體數目越多,如心肌細胞、骨骼肌細胞、腦細胞等。

        針對本病的診斷方法主要為基因診斷,Goto等1990年首先報道了mtDNA A3243G點突變可引起MELAS,為線粒體病的基因診斷奠定了基礎。mtDNA A3243G突變是我國兒童MELAS 最常見的突變。近年來陸續有報道發現新的位點突變可導致MELAS等,大部分突變位於tRNA Leu(UUR)。應用聚合酶鏈反應-限製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進行mtDNA突變基因分析,也是診斷線粒體病最敏感、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檢測標本可包括血液、肌肉、毛囊、尿液等。其中肌肉mtDNA 突變檢測較外周血更為可靠。

        MELAS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以下特點:(1)病變部位:所有病變均特征性地分布在一側或兩側頂枕顳葉皮質及皮質下白質。(2)病變形態:呈腦回樣分布,病變的範圍不符合血管分布,急性期可見腦回腫脹,腦溝變淺。恢複期可見皮質典型層樣壞死和局部腦萎縮。(3)信號改變:所有病變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長T1 T2信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可見皮層信號不均,呈分層樣改變,在T1加權最明顯,提示皮層夾層樣壞死。DWI 急性期可見相應部位的高信號,而陳舊病變則無異常改變。(4)增強掃描均無強化。

        目前關於MELAS 無特異性的治療。“雞尾酒”療法是其主要的治療形式,一般是指肌酸、L-肉毒堿和輔酶Q10及特殊維生素補充療法。肌酸可以形成ATP 的貯備產物;肉毒堿與脂肪代謝成能量有關,可促進線粒體內的長鏈脂肪酸的氧化;輔酶Q10是呼吸鏈的組分之一,參與ATP 生成。除了這些,還包括特殊維生素的補充。還有研究表明MELAS 患者可以在補充肌酸後進行有關運動以提高肌肉力量。但是盡管有很多病例報道或者回顧性研究,但是幾乎沒有前瞻性的隊列研究證實這種方法的有效性,關於其合適劑量也沒有達成共識。

        (作者:楊春鳳,張圳,李玉梅,等.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5年2期:143-144)

關鍵字:線粒體腦肌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