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肖梅教授與王來栓醫生在新生兒搶救室
醫學論壇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 羅偉奮)以往對新生兒的搶救和治療,“保暖”是第一原則,但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邵肖梅教授臨床研究團隊反其道而行之, 十多年來經反複摸索、艱苦攻關,在全國31家醫療單位推廣應用“亞低溫”新技術,成功搶救2144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目前,該成果已在包括《兒科學雜誌》等在內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8篇;主編專著4部;獲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和3項國家發明專利;國家教育部鑒定後認為該項目綜合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和傷殘的主要原因。世衛組織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約有400萬新生兒死亡,其中因窒息導致缺氧死亡者占四分之一左右,90%的病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我國,窒息在新生兒死亡的各種原因中占28%,成為新生兒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邵肖梅告訴記者,“低溫”之所以成為新生兒領域的絕對禁區,是因為新生兒沒有寒顫反射,僅依靠棕色脂肪代謝產熱,棕色脂肪儲備有限,消耗完畢就無法再生,因而新生兒極易發生寒冷損傷,死亡率極高,保暖一直是護理的最重要原則。搶救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最佳時間是出生後6小時內送到醫院並立即接受亞低溫療法,該方法是目前經循證醫學證實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唯一可行的的方法。
為突破這一禁區,找到精確的、恰如其分的治療溫度,邵肖梅帶領課題組,開始了長達17年的艱苦卓絕的臨床攻關和科學實驗。她先集中研究了腦損傷鏈條上的特定發病機製,做了大量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在新生大鼠或新生豬等核心溫度下降攝氏3至4度後,腦部得到了保護,且沒有明顯副作用。之後邵肖梅的的研究更深入了,臨床再次證明,對足月出生的、確認患有重度缺氧缺血腦病的患兒,可以適當降低腦部溫度(體溫維持在攝氏33度至34度),即采用自己研製的“國產”新生兒降溫帽和降溫儀,將患兒的體溫迅速從36.5度降低至33-34度,並維持72小時,結果患兒腦損傷減少了。
從2002年起,全國13個省市16家醫療機構參與了“亞低溫治療缺氧缺血腦病”的臨床多中心研究,曆時5年多的時間,最終得出結論:經亞低溫治療的近2144名中重度缺氧缺血腦病患兒,可以顯著改善新生兒缺氧缺血腦病的預後,統計顯示,病死率降低了8%至10%,腦癱或智力低下的發生率降低了22%至27%,更有價值的是,存活者中無後遺症的比例則比以前提高了29%至33%。
目前,邵肖梅教授臨床研究團隊除了在國際頂尖兒科專業期刊上發表成果外,邵肖梅教授還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製定出《足月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循證治療指南》,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治療參考方案,獲得國內外專家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