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征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暴婧 高占成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7-20

  巨細胞病毒肺炎的影像學特征

  病例介紹

  主訴及現病史 患者女性,61歲,因“發熱伴喘憋7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7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最高體溫可達39 ℃,伴喘憋和發冷感,無明顯寒戰,偶有咳嗽,但無明顯咳痰,體溫高時可感輕度頭痛,無意識障礙,無胸痛,無尿頻、尿急及尿痛,無腹痛及腹瀉。

  入院前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WBC)13.10×109/L。胸部CT示,雙肺內中帶多發片狀密度增高影。給予頭孢噻肟鈉和鹽酸左氧氟沙星治療。治療6天後,患者仍間斷發熱,體溫可達39 ℃。

  既往史 患者4個月前被診為不典型膜性腎病,給予甲潑尼龍、免疫抑製劑環磷酰胺及抗凝治療。類固醇性糖尿病2個月。

  查體 體溫36.5 ℃,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性音。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餘未見明顯異常。

  輔助檢查 WBC 6.6×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90.74%,血紅蛋白82 g/L。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增高。血氣分析:pH值7.53,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34 mmHg,動脈血氧分壓78 mmHg,動脈血氧飽和度97%。巨細胞病毒(CMV)抗原檢測9.36×103 copies/ml;肺泡灌洗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2.98×104 copies/ml;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抗酸杆菌檢查、卡氏肺孢子菌檢查陰性。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示,雙肺見斑片狀高密度影,右側肋膈角模糊(圖1)。胸部CT示,雙肺見多發斑片、磨玻璃影,伴小葉間隔增厚和雙側少量胸腔積液(圖2)。

  治療 給予更昔洛韋、丙種球蛋白及抗生素治療,呼吸機輔助呼吸。

  轉歸 複查X線示,雙肺見斑片樣密度增高影及索條影,雙肋膈角銳利(圖3),患者好轉。

  診斷與治療

  臨床表現和診斷 CMV肺炎最常表現為發熱、低氧及呼吸困難,部分患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當患者具備下述臨床表現:① 發熱,體溫超過38 ℃,持續3天以上;② 咳嗽、痰少、呼吸困難及低氧血症進行性加重;③ 胸片呈間質性肺炎表現(彌漫性及邊緣不清的結節性病灶,嚴重者呈“棉花團”樣改變);實驗室檢查CMV IgM陽性和(或)CMV DNA含量≥6.0×102copies/ml,排除其他原因後可診斷為該病。

  胸部X線表現 該病胸部X線表現:① 早期胸片可無明顯異常或僅表現為雙肺紋理增粗;② 隨病變進展,X線可表現為起源於雙肺中下肺野沿肺紋理分布的散在、多發、彌漫且大小不一的點片狀陰影,並逐漸擴展至全肺,病灶邊緣模糊,整個肺野透光度下降,呈磨玻璃樣改變;③ 病變繼續進展,部分病灶可融合成邊界不清的大片狀實變影。以上表現在臨床上常合並存在。

  CT表現 該病CT表現:① 90%的患者可有雙肺多發、片狀或彌漫分布磨玻璃影,邊界不清,累及至少2個肺野,下肺較明顯;② 60%以上患者可出現多發性小結節,直徑<10 mm,以1~5 mm者居多,邊緣光滑或不規則,多位於兩肺下野中內帶;③ 氣腔樣實變發生率>50%,下肺多見,範圍大小不等,多呈小葉或亞段分布,也可呈肺段分布,其內見空氣支氣管征;④ 其他表現包括小葉間隔增厚、少量胸腔積液、胸膜增厚等,一般無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上述CT表現多合並存在,其中以磨玻璃影合並微小結節和(或)氣腔實變較為多見。

  治療 首選藥物為更昔洛韋,通常分誘導緩解和鞏固維持兩個階段治療。初期誘導緩解階段,常用劑量為5 mg/kg,每8~12小時1次,療程一般7~14天,並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鞏固維持期間,更昔洛韋可適當減量,依據病程決定療程,須用至胸片、體溫及呼吸功能基本恢複,病原學檢查結果轉為陰性。

關鍵字:巨細胞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征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