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科事業發展與人力資源存在嚴重不足、現行培養體係與兒科特征脫節。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世界健康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兩岸三地兒科住院醫師培養研討會”上,專家呼籲,醫療行政機構應當正視兒科醫師緊缺和培訓體係建設所存在的問題,醫改政策應向兒科傾斜,支持兒科從體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加以完善。
1999年,隨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目錄調整,國內醫學院校陸續撤銷兒科學專業。同時,由於兒科醫生責任重、待遇差,兒科醫生的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15年來,全國兒科醫生僅增加了5000人。在美國,每千名0—14歲兒童擁有1.36個兒科醫生,而我國隻有0.26個。按1∶1000的比例估算,我國兒科專業醫生缺口逾20萬。
數據表明,上海的新華、兒中心、市兒醫療三大兒童專科醫院,2010年全年門急診人數為269.6萬人次,手術量為24482人次,而三家醫院的醫生總人數僅為592人。
隨著上海進入新一輪人口出生小高峰,加上外來人口不斷湧入,對兒科醫生的需求愈來愈大。
據透露,上海兒童專科醫院的床位數近年內將從1164張增加到2400張,與此對應的兒科醫生數量至少要比目前翻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介紹說,兒科專業取消後,新的為全國培養兒科醫生的機製長期沒有建立起來。醫學生在學習期間,以受成人醫療教學為主,專門針對兒科醫療教學內容的比例非常少。
“兒科不是專科,更不是縮小的內科。兒科幾乎覆蓋臨床醫學的全部學科,需要全麵的技術支持。”朱宗涵認為,兒科學應該構建一個綜合的學科體係,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全麵的醫學教育,而不是照搬基於成人的醫學體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前身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曾是我國兒科人才培養的搖籃之一。上海交大醫學院教務處處長張豔萍介紹說,經過規劃、論證,學校決定從2012年開始重設全日製本科“臨床醫學兒科專業方向”,首批招收30人,課程設置除了兒科學外,還將恢複開設兒外科、兒內科、兒童保健學等,同時還將啟動“本碩連讀”改革。學校將根據今年招生的實際情況,今後每年再增加5—10個招生名額,滿足上海乃至全國對兒科人才的需要。
對於兒科醫療機構人滿為患的現狀,朱宗涵建議,管理部門應該引導和鼓勵患者去社區兒科就診。“兒童專科醫院可以去社區基層開設門診部,或者與社區醫院、二級醫院掛鉤,輸出品牌和管理,讓大醫院‘沉’到基層。”
朱宗涵介紹說,美國將65%的兒科醫生安排在社區,隻有小部分疑難重症才轉診到專科醫院。而我國,兒科醫生絕大多數集中在少數大醫院,社區基層的兒科資源少之又少。
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院長劉錦紛透露,兒中心兩年前與浦南醫院合作開設聯合病房,兒中心專家定期前去坐堂、帶教,浦南醫院骨幹到兒中心培訓,不但緩解了兒中心床位緊張難題,而且也帶動了浦南兒科樹立品牌。
為了從培訓體係上改變兒科醫生緊缺現狀,上海本輪醫改也已在醞釀向兒科、檢驗科、影像科、康複科等“急缺人才”傾斜政策。
上海市衛生局人事處處長許鐵峰透露,下一步,將借助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逐步縮小不同醫療專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對緊缺型醫學人才在績效工資上予以政策傾斜。
同時,上海衛生政策也將不斷重視對兒科等學科的扶持,將設立“兒科門診”、“兒科病房”等作為醫院等級評審中的一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