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計劃,在醫學領域引發了“地震”,有人甚至認為震級達到9級。昨天,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上海交大醫學院舉辦的“卓越醫學教育論壇”上表示,衛生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製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指導意見,以期盡快提高全國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
“我國城鄉醫療差距已經不是較大,而是巨大。”陳竺說,盡管我國半數以上的人口在農村,但大部分鄉村醫生的學曆都不高,合格的基層醫學人才十分短缺。根據目前的情況看,有半數左右的鄉村醫生尚未達到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報考資格。在城市的社區衛生中心內,醫學高級人才的比例也不到4%。“這使得人們對基層醫生沒有信任感,不願前往基層看病。”陳竺說。
醫學教育也應當保基本
新醫改的很大一個舉措就是保基本,對於醫學教育而言,也需要保基本――解決醫生的合格培訓問題。
衛生部科教司司長孟群透露了合格住院醫師培養的新模式。當學生讀滿5年本科醫學教育後,將全部進入住院醫師培訓體係,接受為期3年的普通專科或者全科醫生培訓。通過培訓考核的醫生將流向2個渠道――一個流向是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擔任全科醫生。“這將是未來規範化住院醫生培養出來的主渠道。”另一個流向是普通專科醫師,此時住院醫生開始區分出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他們中的一部分會分流至區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也就是二級醫院,另一部分則會進一步進行亞專科培訓,成為三級醫院的專科醫生。
這套新製度完全顛覆了現有醫生的培養製度,並且引發醫療界相當大的震動。現有的醫學生培訓製度是,醫學生畢業後就直接進入各級醫療機構,由不同水平的醫院培訓。這一製度的顯著弊端是,醫生成才速度緩慢,且水平參差不齊。
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也是一名醫學專家,他比較過中美醫生的發展軌跡。剛從醫學院畢業時,中美醫學生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可此後8-10年,一下子拉開了差距:美國醫生經過規範化培訓,迅速達到事業頂峰,而中國醫生則需要自我摸索,達到事業頂峰時,已接近退休年齡。
醫學教育麵臨係統性調整
一個完善的醫學教育模式,必須由醫學院培養、畢業後規範化培訓,以及繼續教育三部分組成。此前,中國醫生的培養少了中間一環。
在醫學教育家眼裏,畢業後規範化培訓是醫生的定型期。在那個時段接受怎樣的訓練,就會成長為怎樣的一名醫生。過去為彌補這一環節,中國的醫學教育模式衍生出一種怪象:即延長醫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在現有的醫學生培養學製中,有3年製的,5年的,7年的,還有8年的。
學製五花八門的弊端是,培養出來的目標醫生和標準都很混亂。經過7年製或者8年製培養的醫生,到底是臨床能力強還是科研能力強?到底更適合當臨床醫生還是作為研究者?於是出現了醫學博士不會看病的奇怪現象。
一旦具備了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養製度,衛生部就有條件考慮統一學製。“根據我們的國情,5年製的醫學生是我們最為需要的,也是未來醫學院主要培養的人群。”陳竺說。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石鵬建說:“住院醫師培養製度出台後,中國的醫學教育將麵臨係統性調整。”
製度實施麵臨很大困難
盡管國家級的住院醫師培養製度還在研討之中,但就此引發的衝擊已經很大。衛生部科教司司長孟群坦言,這一製度實施將麵臨很大的困難,包括人事、經費、編製、學位等一係列問題。
作為這一製度的力推者,陳竺部長正在努力說服有關部門改革基層醫師的收入水平。“希望經過規範化培養出來的基層醫生,能夠拿到同屆主治醫生的收入水平,甚至更高一點。”他說。
上海是目前唯一在省市一級範圍內全麵推開住院醫師培養製度的地方,今年開始,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已經報考住院醫師,等待接受培訓。在上海模式中,正在接受3年規範化培訓的住院醫生已經成為社會人,由政府出資,解決他們的工資、工齡、保險等一係列具體問題。
“這已經成為全國醫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陳竺透露,國家很有可能會成立畢業後的醫學教育委員會,保證住院醫師的身份問題,同時規劃、指導、考核以及管理培訓基地,解決住院醫師階段的待遇和未來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