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治療小兒腹瀉的體會

作者:張冰峰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8-26

腹瀉病是小兒除呼吸道感染外最常見的疾病。

  嬰幼兒由於胃酸分泌少、酸度低、免疫功能低下、腸道微生態平衡脆弱、易受外來因素破壞而致病。喂養不當、護理不當、天氣的變化、飲食的溫度、種類、數量改變及各種致病因子的侵襲,都易引起小兒腹瀉病的發生。

病例概況

  2010年7月~2011 年8月於我院門診收集腹瀉患兒共254例(年齡3 個月~1 歲68例,1~3 歲152例,4 ~6 歲34 例)。

  多數患兒為急性起病,每天腹瀉次數平均3~20次,大便多為黃色蛋花湯樣,偶伴黏液膿血樣便;168例患兒伴嘔吐、發熱,體溫38~40℃;部分患兒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大便常規檢測顯示:203例未見紅、白細胞,其中輪狀病毒陽性108例,大便細菌培養均為陰性;51例見白細胞3~30個/HP,伴或不伴紅細胞,大便細菌培養均為陽性,其中3例合並輪狀病毒陽性,細菌培養陽性者中5例確診為菌痢,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後轉入感染科。在收集的病例中,輕度脫水122例,中度脫水21例,重度脫水5例。診斷標準均符合1998 年《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

治療措施

  除5例重度脫水者及2名中度脫水伴全身症狀嚴重者收入院治療外,其餘247例患兒均在門診治療。

  7例住院患兒在進行血氣分析及電解質檢查後接受靜脈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並輔以蒙脫石粉止瀉、甲氧氯普胺(胃複安)止吐、抗驚厥、退熱等對症處理。其中3例患兒大便常規見白細胞或大便性狀為黏液膿血便,遂靜脈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抗感染。所有住院患兒脫水逐漸糾正,全身症狀逐漸消失,平均住院6.2天痊愈出院。

  患兒具體處理方式如下。

  •所有患兒均服用胃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粉止瀉:體重6 kg以下者每次1/3包,6~15 kg者每次1/2包,15 kg以上患兒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對於口服不能耐受者予生理鹽水20 ml加蒙脫石粉直腸給藥:體重低於6 kg者每次1/2包,6~15 kg者每次1包,15 kg以上患兒每次1~1.5包,保留灌腸,藥液保留20分鍾以上,每日1~2次。

  •所有患兒服用微生態調節製劑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指導家長學會配製口服補液鹽(ORS)及如何喂養: 蔗糖10 g、細鹽1.75 g加入500 ml白開水中攪拌均勻;囑家長給患兒服用ORS液的量為2 歲以內的患兒每1~2 分鍾喂一勺,年齡大一點的患兒可以用杯子一點一點不斷地攝入,隨時進行檢查,以及時發現問題;若患兒出現嘔吐,等10 分鍾後再慢慢喂服,每2~3分鍾一勺;若患兒眼瞼出現水腫,則停止服用ORS 液,改用白開水或母乳。補充ORS液的預期目標為糾正脫水,保證患兒小便量正常,精神狀態良好。

  •患兒喂養不耐受且處於脫水狀態時,應予靜脈補液。原則是注意個體化,遵循“見酸補堿、見尿補鉀、見驚補鈣”,時時評價患兒脫水程度及嚴格掌握輸液的成分、量和速度。

  •若患兒大便常規見白細胞或為黏液膿血便,可加用抗生素。可選擇半合成青黴素或者三代頭孢菌素。

  •給所有已糾正脫水的患兒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並繼續母乳喂養。非母乳喂養患兒,年齡在6 個月以內者,可用患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製品繼續喂養;若患兒年齡在6 個月以上,給予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可增加一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這些食物要經過仔細烹調、研磨或搗碎使之容易消化)。

  •遷延不愈患兒需考慮乳糖不耐受、蛋白過敏等非感染性因素。詳細詢問病史及家族史,並予排除性診斷,確診後需調整飲食結構,減少乳糖攝入,改食穀類食物,給予口服補液療法。嬰兒乳類食品選用無乳糖奶粉。

  •家庭條件允許者,囑每天補鋅以促進胃腸黏膜修複。

嬰兒腹瀉,家長怎麼辦?

做(DO)

  在孩子每次稀便之後,需要在正常飲食(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配方奶粉喂養)之外額外補給液體。2歲以內的嬰兒每次需額外補給50~100ml液體。

  當嬰兒排尿時要注意檢查尿布。當尿量減少或尿液味道強烈則嬰兒可能有脫水狀況。

  嬰兒尿布髒後需及時更換以避免嬰兒下身出現不適。用冷開水進行清洗後拍幹。護膚霜有助於保護嬰兒的肌膚,在換上幹淨尿布前可塗上一薄層護膚霜。

  若嬰兒情況不佳或腹瀉(嘔吐)持續超過24小時,則應谘詢全科醫師的意見。

  谘詢藥師,在嬰兒飲用水中加入適當的成分以降低出現脫水的風險。

  保證家中成員徹底和規律地清潔雙手;在換尿布和大小便後要使用肥皂洗手;在接觸食物前洗手。

不做(DO NOT)

  不要私自給嬰兒服用止瀉藥。

  不要給予嬰兒含糖液體或含有“代糖”(如阿斯巴甜)的液體,因為糖分可能會使腹瀉加劇。

  不要急於改變嬰兒的喂養習慣(如停止母乳喂養或日常使用的某品牌配方乳喂養)。

  不要讓嬰兒“分享”私人物品。

治療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 服藥3天後,大便次數每天≤3 次,大便性狀恢複正常,全身症狀消失。

  •有效: 服藥3 天後,大便每天≤4 次,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全身症狀基本消失。

  •無效: 服藥3 天大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症狀無好轉。

結果

  本組病例共247例,顯效104例,顯效率42.1%,有效140例,有效率56.7%,無效3例,總有效率98.8%。服藥期間無特殊不良反應。3例無效患兒中一例轉入專科醫院就診,診斷為胃食管反流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於專科醫院治療後痊愈;1例係早產兒重症營養不良及抗生素過度使用導致,經兒保門診長時間調節後痊愈;1例考慮為蛋白過敏,跟蹤失敗。

治療體會

  日常醫療活動中所遇小兒腹瀉從病因學上講,多為腸道病毒感染、天氣變化致腸道菌群紊亂、飲食改變、呼吸道感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等因素造成,細菌感染因素少見。醫師在不能進行病原學監測的條件下,可以仔細詢問病史了解病因,並從大便性狀辨認:黃色水樣便多為腸道病毒、產毒性大腸杆菌感染導致,可不用抗生素;黏液膿血便多為細菌感染,可考慮使用抗生素。

  筆者於醫療活動中所遇小兒腹瀉危重病例主要有3類,一類為中重度脫水致循環障礙,一類為細菌感染、膿毒血症導致中毒性休克,另一類為前兩者混合存在。故門診醫生要充分掌握患兒脫水程度的判斷及全身中毒症狀輕重的鑒別,及時行靜脈補液及抗感染性休克等搶救性治療。

  蒙脫石散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等有較強的固定、抑製作用,可使其失去致病力,具有止瀉、抑製病原體、利於腸道益生菌生長和提高胃腸黏膜防禦功能等多種作用,是目前治療腹瀉病的理想的藥物。微生態療法可為腹瀉患兒補充腸道內正常菌群,恢複腸道微生態平衡,抑製腸道致病菌的繁殖,從而促進腹瀉的好轉。一般輕中度腹瀉患者在考慮無細菌感染的情況下,采用胃腸黏膜保護療法、微生態療法、補充鋅元素及飲食療法等綜合治療後,多可痊愈。但醫師一定要告誡家長患兒補水的重要性及危重病例的表現(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麵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等),並為其配用ORS或教其配置。

  綜上所述,治療小兒腹瀉病應改變舊觀念,強調合理飲食、合理用藥、合理治療,才能縮短病程,減少並發症的出現,使患兒早日康複。(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 張冰峰 教授審閱)

關鍵字:小兒腹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