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一個因“劣質奶粉、大頭娃娃”和“EV71 病毒、手足口病”兩度闖入醫學界乃至公眾視野的城市。這兩件公共衛生事件如同兩場風暴,席卷了2004年和2008年的中國。
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正是這個科室,於2003年底最先向衛生防疫部門反映了“大頭娃娃”係列病案,引發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整治劣質奶粉生產和銷售的活動;同樣是這個科室,2008年最早將手足口病疫情上報衛生部,促成這一疾病被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這裏是兩場公共衛生事件的起源地與風暴眼。兒科醫生,劉曉林。2004年,她任兒科主任,與同事一起向媒體揭開“大頭娃娃”真相;2008年,她在堅持值一線夜班的過程中發現了手足口病疫情,隨即撥通電話上報。這是一位站立在“風暴眼”中的基層兒科女醫生,有人稱她為“阜陽的鍾南山”。
2010年初冬,煦暖的陽光籠罩著小城阜陽,潁河和泉河靜靜地穿城而過。作為這9775平方公裏土地上級別最高的醫院,阜陽市人民醫院門前車水馬龍,門診和住院部人流如織,甚至有些喧鬧。當我們擠下滿載的電梯,推開醫院質控科的門時,劉曉林站了起來,她的微笑一如照片中那麼恬淡,隻是瘦弱的身體有些出乎我們意料。
《中國醫學論壇報》記者(下簡稱《論壇報》):見到你覺得很親切,可是最初聯係你,怎麼不想接受采訪呢?
劉曉林:你們大報紙的封麵(人物),那麼多大人物,我咋行呢,我沒做啥呀。
《論壇報》:作為一名基層醫院的醫生,發現並上報了兩件公共衛生事件,並且通過這兩件事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健康,甚至生命,這很了不起。你是怎麼做到的?
劉曉林:(笑)沒啥,我這人就是好認真、好琢磨事兒。
劉曉林的認真是由來已久的。
1982年,躊躇滿誌的劉曉林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二年,遇到一例讓她刻骨銘心的化膿性腦膜炎。劉曉林用了二十幾天的時間把患兒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眼看著孩子一點一點好轉,可就在準備出院前的夜晚,孩子突然昏迷,前鹵高高隆起,呼吸急促。腦出血!即使在今天,腦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也非常高,何況是在上世紀80年代醫療條件非常有限的基層醫院。家長選擇了放棄治療,孩子很快停止了呼吸。
劉曉林難過地哭了,在幾乎無法接受殘酷現實的同時,她也立刻想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教科書裏沒有記載,身邊的同事也沒有類似的經驗。較真兒的劉曉林就去查閱各種文獻,過了很久,她終於找到了答案。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新生兒體內維生素K缺乏,特別是母乳喂養的孩子,得不到外源性維生素K的補充。當時的常規做法是母乳喂養的孩子入院之初3天給予維生素K補充治療,但是這個患兒病情重,抗生素使用時間長,卻沒有繼續給予維生素K補充。
從那時起,劉曉林意識到書本知識的局限性,她開始訂閱《中華兒科雜誌》和《臨床兒科雜誌》,記錄點滴臨床經驗、用藥注意事項。近30年了,她的書架上擠滿了她親手裝訂的雜誌,各類兒科臨床參考書籍,以及磨破了角的厚厚的筆記本。
認真,愛思考,愛琢磨,讓劉曉林總能解開一些“秘密”。
曾有一例幾個月的嬰兒,因為吃飯少、消瘦、愛哭鬧、輕度貧血輾轉了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卻無法確診,細心的劉曉林觀察到孩子哭鬧時似乎有捂肚子的動作,想到了鉛中毒。她問家長,孩子會不會接觸到鉛?家長說,不會!她接著問,你們什麼職業?家長說,修理汽車,跟鉛沒有關係!她刨根問底,家裏有沒有汽車電瓶?家長說,有!家長不知道,汽車電瓶一旦泄漏,是非常嚴重的鉛汙染源。血鉛和尿鉛檢查的結果很快出來了:鉛中毒。
上世紀90年代初,劉曉林接連遇到了幾例以突發性昏迷抽搐就診的兒童急性鉛中毒病例。她覺得奇怪,再接診的時候就反複問家長的職業、症狀、生活環境。最終,她發現這些孩子來自小作坊式煉鉛企業比較集中的同一個地區,家長也有鉛中毒症狀。劉曉林敏銳地意識到是環境汙染導致了兒童鉛中毒,她把這一事件報告給當地防疫站,並撰寫病例分析發表在《臨床兒科雜誌》上。之後,那個地區的鉛中毒患兒迅速減少。
仍是在90年代,劉曉林接診了鄰縣一例鼠藥中毒的孩子,同時得知患兒全家都因中毒住了院。劉曉林追問下去,了解到當地許多農民在家中製造滅鼠藥,而且來自那個地區的中毒病例不僅僅出現在兒科。劉曉林又向防疫站反映情況,此後,來自這個地區的鼠藥中毒患者也明顯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