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女,9歲,因反複發熱、咳嗽、麵色蒼白5個月,口腔潰瘍3個月入院。患兒於入院前5個月無誘因出現發熱,體溫39℃,伴陣發性咳嗽、咳痰、麵色蒼白、鞏膜及皮膚黃染,於當地醫院住院治療。查體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幹濕羅音,肝髒肋下4.5 cm,脾髒肋下3 cm。血紅蛋白49 g/L,網織紅細胞12%,Coomb試驗陽性,X線胸片示右中葉肺炎和胸膜炎,診斷為“支氣管肺炎合並胸膜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予丙種球蛋白、氫化考的鬆、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後,患兒體溫降至正常,血色素有所上升(具體不詳),遂將氫化考的鬆改為潑尼鬆口服15天後出院。出院時患兒X線胸片示胸腔積液消失,肺炎無變化,患兒仍咳嗽、咳痰。於入院前3個月,患兒咳嗽、咳痰加重,麵色蒼白、鞏膜及皮膚黃染再現,且合並頑固性的口腔潰瘍灶,於同一醫院診斷“支氣管肺炎、免疫性血管炎”並住院治療,予甲潑尼龍靜點3天,患兒血色素由54 g/L升至108 g/L,後改用潑尼鬆口服16天好轉出院,出院時體溫已降至正常。但出院後患兒口腔潰瘍麵積逐漸增大,咳嗽、咳痰無明顯好轉。於入院前10天,患兒再次發熱,體溫38.4℃,為進一步診治收入我院。
既往史 患兒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2年前曾患“腦囊蟲”和“細菌性痢疾”。
入院查體 體重21 kg,P 120次/分,R 24次/分。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全身皮膚未見黃染、淤點、淤斑,淺表淋巴結未及。口唇無蒼白,左側頰黏膜腫脹、潰爛、有白色膿苔覆蓋,無觸痛,咽紅,扁桃體Ⅰ度腫大。雙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痰鳴音。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腹平軟,未及包塊,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神經係統查體未見異常。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4.3×109/L,N 59.1%,L 18.5%,Hb 121g/L,PLT 333×109/L。CRP、ESR均正常。自身抗體陰性,T細胞亞類 CD3 41%(正常66%~76%) CD4 25%(34%~47%) CD8 16%(22%~31%) CD4/CD8比例正常。Ig係列:IgA、IgG、IgE正常,IgM 0.18 g/L(正常0.63~2.77 g/L)。外院3次Ig係列均提示IgA、IgG 、IgE正常,IgM 均低下,分別為0.16 g/L、0.08 g/L和0.12 g/L。胸部X線顯示:雙肺紋理多,兩下肺中內帶片狀及網狀陰影,右下肺為著。印象:兩下肺實質和間質浸潤,伴少許通氣不良。胸部CT:左上葉和右中葉實變,右中下葉支氣管擴張。纖維支氣管鏡顯示:廣泛支氣管內膜慢性炎症,左上葉和右中葉為著,呈魚骨刺樣改變(見圖)。
病例討論
診斷 選擇性IgM缺陷病。
郭琰醫師(內科) 本病例特點:(1)9歲學齡女童,病情反複,病史5個月。(2)主要表現為反複發熱、咳嗽、溶血性貧血、口腔潰瘍。(3)既往易患呼吸道感染,1998年曾患“腦囊蟲、支氣管肺炎、細菌性痢疾”。(4)查體左側頰黏膜腫脹、潰爛,有白色膿苔覆蓋,無觸痛。雙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痰鳴音。(5)輔助檢查,血色素正常,自身抗體陰性,T細胞亞類 CD3 CD4 CD8均減低,血清IgM 低於正常。胸片示兩下肺實質、間質浸潤,伴少許通氣不良。本患兒此次入院雖以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但結合其既往曾有多次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且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均不正常,考慮為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曾津津醫師(放射科) 患兒於入院前5個月X線胸片示兩肺肺炎(右中為主)合並胸膜炎、胸腔積液,心影增大。前3個月X線胸片仍有右中葉肺炎,入院前15天X線胸片示雙肺紋理粗多,胸腔積液吸收,心影大小正常,右中葉肺炎未吸收。胸部CT示雙肺廣泛紋理粗多,兩下肺和右中葉小囊狀改變,支氣管壁增厚,走向紊亂,右中葉有致密楔形陰影,縱隔內未見腫大淋巴結。根據X線胸片改變考慮雙肺支氣管擴張合並右肺中葉不張。
趙順英醫師(內科) 該患兒的診斷考慮(1)支氣管擴張 據患兒反複發熱、咳嗽、咳膿痰,痰量較多,胸片提示右中葉反複或遷延肺炎,胸部CT示兩下肺支氣管囊狀改變,伴右中葉不張,纖維支氣管鏡見支氣管內大量膿性分泌物,呈魚骨刺樣改變,故支氣管擴張診斷成立。(2)口腔黏膜感染 據患兒左頰黏膜腫脹、潰爛,有白色膿性分泌物覆蓋,故口腔黏膜感染診斷成立。(3)選擇性IgM缺陷病 患兒支氣管擴張與反複下呼吸道感染有關,此外病史中有兩次自身免疫性溶血,考慮有體液免疫功能缺陷,結合4次(外院3次,本院1次)實驗室檢驗均提示血清IgM<20 mg/dl,其他類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正常,故診斷選擇性IgM缺陷病。鑒別診斷要除外係統性紅斑狼瘡,因患兒存在口腔潰瘍、自身免疫性溶血和肺部病變,並且選擇性IgM缺陷病可合並係統性紅斑狼瘡,故應考慮患兒也有係統性紅斑狼瘡,但2次自身抗體陰性,也無其他表現,未達到係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標準,故可除外。治療上應輸注免疫球蛋白補充IgM,同時予抗生素對症治療。選擇性IgM缺陷病有家族史,應請其父母檢查Ig係列。
申昆玲醫師(內科) 選擇性IgM缺陷病可能是一組病因不同的綜合征,其發病機製還不清楚,但無論T細胞或B細胞的缺陷均可致IgM合成障礙,故T細胞在部分病人正常,而另一部分病人不正常。本病可有各種臨床表現,包括反複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播散性傳染性軟疣、慢性濕疹、異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自身免疫性貧血和係統性紅斑狼瘡等。本患兒有反複呼吸道感染、自身免疫性貧血,口腔潰瘍遷延不愈,多次檢驗血清IgM< 20 mg/ml,其他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正常,故可以診斷選擇性IgM缺陷病。
江載芳教授(內科) IgM是胎兒最早合成的一種免疫球蛋白,不能通過胎盤由母體輸入。在正常情況下,胎齡10.5周左右開始自身合成,出生時含量約為成人的10%,此後合成速度驟增,1~2歲左右達到成人水平。選擇性IgM缺陷病是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定義為血清IgM低於20 mg/dl,而其他免疫球蛋白類別水平正常,T細胞可正常或不正常。選擇性IgM缺陷病發病機製尚不明,其發病率為0.03%~1.0%,表現為反複或嚴重的感染或可無任何症狀。本例為國內首例,國外僅報道3例。本病例診斷延遲的原因可能與本病發病率低,臨床醫師對其認識不夠有關。因此即使檢查發現異常,也未曾考慮此診斷,仍以“二元論” 診斷該病。
這一病例診斷給我們的啟示為,對於反複或遷延呼吸道感染的兒童(可合並其他係統器官感染)一定要考慮基礎疾病如原發性免疫功能缺陷、纖毛不動綜合征、呼吸道先天畸形等。體液免疫功能缺陷患兒易合並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性疾病,結合本例患兒反複感染及合並自身免疫性貧血和頑固性口腔潰瘍,考慮其有體液免疫功能缺陷,結合檢驗結果,最後明確診斷為選擇性IgM缺陷病。
目前有學者認為兒科的各係統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和各類型的腫瘤等無不與免疫功能紊亂息息相關。通過這個病例的診斷,提示我們需要注意免疫缺陷病。反複或嚴重的感染常是懷疑本病的線索,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於診斷和分類都至關重要。 (北京兒童醫院 郭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