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肺出血、腎功能衰竭

作者:北京兒童醫院 焦莉平 沈穎 張桂菊 劉小榮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5-27

  摘要   患兒女性8歲11個月,因“麵色蒼白伴乏力1個月”入院。血常規示中度貧血,血生化示腎功能衰竭,X線胸片示肺出血,腎活檢示新月體腎炎,結合病理報告,診斷為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新月體腎炎(急進性腎炎Ⅲ型)。予聯合應用甲潑尼龍衝擊後,口服潑尼鬆及環磷酰胺、雷公藤多甙治療,效果滿意患兒好轉出院。該病曆提示,1.ANCA是一組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標誌物,單獨應用IIF法檢測是不可取的,應同時聯合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的診斷特異性可達99%;2.腎上腺皮質激素加細胞毒藥物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生存率,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單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病曆簡介 

  患兒女性8歲11個月,因“麵色蒼白1個月”入院。 

  1個月前,家長發現患兒麵色蒼白伴乏力,無發熱、咳嗽等不適。在當地醫院查血色素(Hb)70 g/L,診斷不詳。 給予維生素B12肌注及硫酸亞鐵口服。入院前7日複查HB 54 g/L,為進一步診治轉來我院。門診查HB 59 g/L,紅細胞(RBC)2.08×1012/L, 紅細胞平均容積(MCV)101.5fl,血小板(PT)241×109/L, 白細胞(WBC)9.8×109/L。 以“貧血原因待查”收入院。患兒發病以來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無皮疹及關節痛。 大便正常,尿量、尿色正常。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入院查體 T 36℃,R 25次/分,P 100次/分,BP 100/60 mmHg。發育營養中等,精神反應稍差,中重度貧血貌,皮膚無黃染、皮疹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不大。眼瞼無浮腫,鞏膜無黃染。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幹濕羅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律齊,未聞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肋下1.5 cm,劍下2 cm,質軟邊銳,脾未及。雙腎區無叩痛,雙下肢不腫。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7.9×109/L, N 64%, L 27%, M 9%, Hb 69 g/L, MCV 101.2 fl, PT 289×109/L,網織紅細胞(Ret)1.4%,RBC大小不等,輕度中空;尿常規:蛋白(++),RBC 8~12個/HP;24小時尿蛋白:1.54 g/d; 血生化:K+ 5.95 mmol/L,Na+ 142 mmol/L,Cl 105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 22.1 mmol/L,尿素氮(BUN)17.8 mmol/L,肌酐(SCr)245 μmol/L;血沉(ESR)170 mm/h;自身抗體(-);循環免疫複合物(CIC)(-);骨髓:增生活躍,粒係增生以晚幼粒為主,成熟階段可見中毒顆粒及空泡;紅係各階段比值及形態未見異常;巨核細胞及血小板不少;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核周型(P)-ANCA(+); 抗腎小球基底膜(GBM)抗體(-)。 

  X線胸片示:右中下肺野散在斑片影(圖1),考慮炎症或肺出血;3天後即給予甲潑尼龍衝擊後複查X線胸片,見肺內病變吸收(圖2),支持肺出血的診斷。

  

  圖1 X線胸片 治療前

  

  圖2 X線胸片 治療後 

 

  腎活檢 光鏡下可見10個腎小球,100%有纖維新月體形成,毛細血管袢嚴重破壞,腎小管多灶狀萎縮,腎間質纖維化,小動脈壁增厚;免疫熒光:IgG(±),C3(±),IgA、IgM均陰性。電鏡:可見腎小球4個均呈明顯纖維化改變,無電子致密物沉積。

   病理診斷:ANCA相關性新月體腎炎(急進性腎炎Ⅲ型)。 

  治療經過 

  確診後給予患兒甲潑尼龍15mg/kg.d,3天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繼以潑尼鬆1 mg/kg.d,分2次口服;並予環磷酰胺10 mg/kg/次,1次/周,共2次。患兒肺內病變吸收,Hb 94 g/L,SCr 145 μmol/L,BUN 15.0 mmol/L,好轉出院。 

  隨訪記錄 患兒出院後口服激素逐漸減量,環磷酰胺500 mg/m2衝擊治療5次後口服雷公藤多甙6個月,隨訪至2年時,患兒血壓正常,Hb、SCr正常,BUN 10.6 mmol/L,尿蛋白(++),紅細胞1~3/HP。

  病例討論 

  該病例特點為:①學齡女童。②病史1個月,麵色蒼白伴乏力,否認失血史,無發熱、皮疹、關節腫痛。③血常規示中度貧血。④血生化示腎功能衰竭。⑤X線胸片:肺出血。⑥自身抗體陰性,補體正常。⑦腎活檢示新月體腎炎。⑧P-ANCA陽性、抗GBM抗體陰性。據患兒入院時有腎功能衰竭、貧血、可疑肺出血等特點,考慮診斷為原發性小血管炎,但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1.係統性紅斑狼瘡 患兒為學齡女童,有貧血及蛋白尿,提示血液及腎髒係統受累,需考慮本病,本病為繼發性血管炎,P-ANCA可陽性,腎髒可有新月體形成;不支持點:患兒無麵部蝶形紅斑等皮疹,自身抗體陰性,補體正常,腎活檢免疫熒光僅IgG、C3弱陽性,IgA、IgM陰性,故可除外。 

  2.肺出血―腎炎綜合征(Goodpasture 綜合征) 本病係抗GBM抗體介導的導致肺泡出血和急進性腎炎的疾病,病理免疫熒光顯示腎小球和肺泡毛細血管壁有IgG的線樣沉積,血清抗GBM抗體陽性。本患兒有肺出血、急進性腎炎,需與本病鑒別,但患兒腎損害相對較輕,抗GBM抗體陰性,腎活檢免疫熒光無腎小球毛細血管壁IgG的線樣沉積,故可除外。 

  3.溶血尿毒綜合征 患兒有貧血、腎功能衰竭,需與本病鑒別,但患兒無黃疸,無網織紅細胞增高,未見破碎紅細胞等溶血性貧血的表現,無血小板下降,腎活檢未見微血栓形成的典型病理改變,故可除外。 

  4.原發性小血管炎 患兒為學齡兒童,臨床有貧血、肺出血、腎功能衰竭,血清ANCA陽性,腎活檢光鏡顯示新月體形成,免疫熒光僅微量IgG和C3沉積,排除了繼發性血管炎,故原發性小血管炎診斷成立,病理診斷為ANCA相關性新月體腎炎(急進性腎炎Ⅲ型)。 

  原發性小血管炎是指以小血管壁炎症和(或)纖維素樣壞死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以腎髒最易受累,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和腎功能受損,50%的病人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腎外常見受累的器官為肺髒、皮膚、關節等。75%的患者有肺髒受累,多表現為肺出血。與ANCA相關的原發性小血管炎主要有四種:韋格納肉芽腫(WG)、顯微鏡下型多血管炎(MPA)、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CSS)和局灶節段壞死性腎小球腎炎(FSNGN)。 

  ANCA是一組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是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標誌物,由Davies1982年發現。我國自90年代初開始ANCA的檢測後發現,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在我國並不少見,但兒科報告甚少。其檢測方法中,間接免疫熒光法(IIF)可產生兩種熒光形態:胞漿型ANCA(C-ANCA)和核周型ANCA(P-ANCA),C-ANCA的主要靶抗原為蛋白酶3(PR3),P-ANCA的主要靶抗原為髓過氧化物酶(MPO)。其他的抗原還有:殺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組蛋白酶G(CG)、乳鐵蛋白(IF)、人彈力蛋白酶(HLE)和天青殺素(AZU)等。IIF法檢測ANCA時,P-ANCA與抗核抗體(ANA)很難區分,兩者並存時可互相掩蓋,易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所以單獨應用IIF法檢測ANCA是不可取的,應同時聯合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二者對診斷原發性小血管炎的特異性可達99%。 

  有關原發性小血管炎的治療,國內外研究表明,腎上腺皮質激素加細胞毒藥物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生存率,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單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聯合治療方案1年生存率為90%,5年生存率為55%~75%。該患兒聯合應用甲潑尼龍衝擊後,口服潑尼鬆及環磷酰胺、雷公藤多甙治療,效果滿意。 

  急進性腎炎1942年由Ellis提出,在2000年珠海會議上定義為急性起病,有尿改變(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壓、水腫,並常伴有持續性少尿或無尿,進行性腎功能減退,病理表現為廣泛的新月體形成,若缺乏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預後嚴重。免疫病理分型由過去的Ⅲ型現改為V型。Ⅰ型:免疫複合物沿基底膜線樣沉積,抗GBM抗體陽性,ANCN陰性;Ⅱ型:免疫複合物沿基底膜顆粒樣沉積,抗GBM抗體、ANCN均陰性;Ⅲ型:腎小球內少或無免疫複合物,抗GBM抗體陰性、ANCN陽性;Ⅳ型:免疫複合物沿基底膜線樣沉積,抗GBM抗體、ANCN均陽性;V型:腎小球內少或無免疫複合物,抗GBM抗體、ANCN均陰性。其中的Ⅲ型即ANCN相關性新月體腎炎目前認為由原發性小血管炎所致。 

  隨著對原發性小血管炎的認識和ANCA檢測的開展,我院目前已診斷原發性小血管炎6例,其中2例為韋格納肉芽腫病,4例ANCA相關性新月體性腎炎,提示該病在兒科並不罕見。由於該病有多髒器受累,臨床各科醫師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爭取早期在重要髒器受累之前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關鍵字:麵色蒼白,腎功能衰竭,肺出血,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新月體腎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