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皮疹、口腔潰瘍

作者:北京兒童醫院供稿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26

  

  病曆摘要 

  患兒男,5歲,因皮疹半個月,發熱10天入院。患兒於入院前半個月右下肢皮膚出現一小塊皮疹,稍紅,不疼不癢,未予重視。10天前出現發熱,體溫39℃~40℃,皮疹紅暈擴大,稍腫。無咽痛、咳嗽、腹瀉等伴隨症狀。於當地醫院查血常規WBC 21×109/L,N 85%,L 15%,Hb 120 g/L,PLT 140×109/L,ESR 87 mm/h,PPD(-)。曾靜點頭孢噻肟鈉、紅黴素,肌注鏈黴素治療,體溫未得到控製,每日體溫仍持續在39℃以上,遂入院治療。 

  發育營養史 患兒為妊娠1,生產1,足月順產,出生體重3.9 kg,母乳喂養,智力發育正常。 

  既往史 2歲時曾患“肺炎”,於當地醫院治愈。曾患口腔潰瘍。 

  入院查體 T 39℃, R 19次/分, P 102次/分, BP 90/60 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清,精神差,全身皮膚無黃染和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雙[球結膜無充血及出血,視力正常。外耳道無分泌物,咽充血,右側扁桃體I度腫大,口腔黏膜無潰瘍。心肺腹無異常,右下肢踝關節上方可見一個3 cm×3 cm紅腫斑塊,表麵潰爛,有膿性分泌物(圖1)。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21.9×109/L, N 81%, L 9%, Hb 98 g/L, PLT 685×109/L,抗“O”<25 IU/ml, CRP 215 mg/L。X線胸片:肺內無實質病變。支原體抗體1∶80。血培養(-)。皮膚膿液培養:微球菌屬。免疫球蛋白(Ig)IgA 2.34 g/L, IgG 5.9 g/L, IgM 1.52 g/L。T細胞亞類CD3+ 48%,CD4+ 21%,CD8+ 28% 。

       診斷  白塞病合並腸白塞 。

  診治經過 

  入院後先後靜點羥氨苄青黴素、頭孢美?等抗感染治療,患兒體溫未下降,每日仍達39℃~40℃,並於麵部、上下肢皮膚逐漸出現多處膿腫、潰瘍,潰瘍邊緣清楚,周圍有紅暈。考慮不除外膿毒敗血症,加用頭孢曲鬆抗感染,並給予靜點丙球、輸血等支持療法,但患兒病情仍未控製。皮膚針刺處出現小膿皰和血膿皰(圖2),並逐漸擴大,表麵破潰,出現青紫壞死創麵,並出現口腔潰瘍,外生殖器無潰瘍,科檢查正常。 

  根據患兒發熱、皮疹增多,呈灶性潰瘍、針刺反應陽性及口腔潰瘍等表現,初步考慮為白塞病。皮膚活檢顯示病變符合血管炎表現,白塞病診斷明確,於入院第9天加用潑尼鬆1 mg/kg/d治療,患兒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經配合外科雙氧水衝洗,雷夫諾爾濕敷,患兒皮膚潰瘍大部分好轉愈合,右下肢遺留潰瘍較大,直徑5~6 cm,腔較深,表麵有壞死組織,於積水潭醫院清創治愈。 

  3個月後,患兒又因“腹痛17天,發熱1天”第二次入院。 

  患兒於17天前出現陣發性腹痛,無嘔吐,大便1次/日,有少量黏液及血絲;體溫正常,曾服抗生素效果不跡。入院前2天,仍腹痛,嘔吐兩次,查血常規 WBC 18.5×109/L,便常規 WBC 40~50/HP, RBC 1~2/HP,腹平片未見異常。入院前1天,患兒發熱,體溫39.4℃,腹痛加重,以“菌痢”收入院。 

  入院查體 T 38℃, R 26/分, P 128/分, BP 100/70 mmHg,左手背、雙下肢可見陳舊潰瘍愈合瘢痕3個,4 cm×5 cm~1 cm×2 cm大小不等。口唇可見2個潰瘍,0.5 cm×0.5 cm(圖3),腹稍膨隆,臍周有壓痛,腸鳴音弱。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WBC 29.7×109/L, N 84.8%, L 13.8%, Hb 140 g/L, PLT 615×109/L尿常規(-)。便常規:潛血(+),膿細胞30~40/HP,RBC 3~4/HP。鼠傷寒抗體(-)。腹部B超未見異常。上消化道鋇餐:末段回腸略顯僵硬,鋇下行緩慢,偶有痙攣,考慮為炎症改變。 

  診治經過 

  結合患兒第一次住院病史及本次病情,診斷白塞病合並腸白塞,予甲潑尼龍衝擊治療20 mg/kg/d, 3天後患兒大便恢複正常,後改為潑尼鬆1 mg/kg/d口服,患兒病情緩解出院。

圖1 右下肢皮膚潰瘍

圖2 針刺部位膿皰

  圖3 口唇、口腔潰瘍 

  病例討論 

  陳芳醫師 本病例特點:(1)5歲男孩,急性起病;(2)發熱10天;(3)皮疹半個月,左下肢踝關節上方可見一3 cm×3 cm紅腫,表麵潰瘍,有膿液。入院後麵部、上下肢逐漸出現多處膿腫潰瘍。(4)口腔潰瘍;(5)針刺反應陽性;(6)輔助檢查:血象白細胞高,以中性為主,CRP明顯增高。(7)皮膚活檢符合血管炎表現。(8)發病4個月後,出現腹痛、便血伴發熱。大便常規,WBC 40~50/HP,RBC 1~2/Hp。消化道鋇餐示:回腸末段略顯僵硬,提示炎症改變。診斷及鑒別診斷考慮:(1)敗血症 患兒發熱,體溫39℃~40℃,麵部及四肢多發膿腫、潰瘍,末梢血象白細胞明顯增高,以中性為主,首先考慮膿毒敗血症。但患兒感染中毒症狀不明顯,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且血培養(-),不太支持。(2)免疫缺陷病 患兒高熱,多發膿腫,口腔潰瘍,抗感染治療無效,應注意免疫缺陷病的可能。但免疫球蛋白及T細胞亞類均未見明顯異常,可以除外。(3)白塞病 患兒入院後皮疹逐漸增多,呈灶性潰瘍,有口腔潰瘍,針刺部位出現小膿腫,結合皮膚活檢,白塞病不能除外。白塞病也可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痛、便血等,可行胃鏡或纖維結腸鏡協助診斷。 

  馬琳醫師(皮膚科) 患兒皮膚活檢所見:皮膚表麵覆有少許滲出物,內有中性及淋巴細胞。表皮細胞間水腫明顯,並可見中性細胞及核塵。真皮及皮下脂肪組織內見片灶狀中性及淋巴細胞浸潤,並可見紅細胞外滲。部分血管壁有纖維素樣物沉積,血管壁及血管周圍見中性及淋巴細胞浸潤及核塵。脂肪間隔見小血管閉塞。病理符合血管炎改變。結合患兒臨床表現,支持白塞病診斷。 

  馬嵩春醫師 綜合患兒臨床表現,5歲男童,高熱不退,皮膚膿腫、潰瘍,口腔潰瘍,抗感染治療無效,激素有效,針刺反應陽性,皮膚活檢為血管炎改變,考慮白塞病診斷明確。白塞病的國際診斷標準為,反複發生的口腔潰瘍(1年3次以上),同時具備以下四條中的至少兩條:(1)反複外陰潰瘍;(2)[部病變;(3)皮膚損害;(4)針刺反應陽性。其中口腔潰瘍多為首發症狀,而肛周潰瘍為兒童特征性表現。針刺反應對診斷白塞病不僅敏感而且有明顯特異性,並多見於有內髒病變和疾病的活動期。本病治療首!糖皮質激素,必要時可加用免疫抑製劑。 

  幺遠醫師 患兒經激素治療後,病情很快得到控製,但在3個月後又出現腹痛、便血。因白塞病為多係統損害,其中消化道表現也不少見,故首先應考慮為腸白塞。腸白塞的病變可出現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盲部多見。引起便血的原因或繼發於胃腸潰瘍,或由於胃腸黏膜下血管病變破裂所致。病理改變為血管炎。腸白塞應注意與Crohn病相鑒別。Crohn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主要侵犯回、空腸、結腸。表現腹痛、腹瀉,伴黏液和血便,也可見潰瘍性口炎,結節性紅斑等。鋇餐檢查可見腸管黏膜肥厚,呈結節狀改變,纖維結腸鏡取病變部位活檢,病理證實為肉?腫可確診。此外,瑞特綜合征也可表現皮疹、[部炎症、生殖器潰瘍,但瑞特綜合征的外陰部潰瘍較白塞病更深,係統性損害多不重,口腔潰瘍少見,以關節炎表現為主。 

  胡豔醫師 白塞病是1937年土耳其皮膚專家Behcet提出的,以反複出現的口腔潰瘍、外陰潰瘍及色素膜炎為特征,稱為Behcet三聯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某些微生物感染有關,如EB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結核及鏈球菌等,還可能與遺傳因素(HlA-B5及其相關亞型為本病的易感基因)、環境汙染有關。其發病機製主要與免疫異常、噬中性粒細胞功能亢進及繼發性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和功能紊亂有關。白塞病的病理基礎是血管炎,臨床表現除Behcet三聯征外,還可出現皮膚損害、關節炎、神經係統損害(又稱神經白塞)、消化係統損害(又稱腸白塞)等。兒童白塞病國內報道較少,國外資料顯示[部症狀:葡萄膜炎占45%,視網膜血管炎23%,視乳頭水腫11%,視神經萎縮5%。神經係統症狀:20%有頭痛症狀,9%有腦膜炎,4%出現偏癱或下肢癱,3%出現周圍神經症狀,部分患兒還可出現記憶喪失、抑鬱、人格改變等心理異常。本病還可累及心血管、泌尿係統及肺部,如心肌炎、心律失常、肺動脈栓塞、肺動脈瘤、小管間質腎病、睾丸炎等。兒童白塞病的死亡率約2%~3%,死亡多由於大血管炎症導致血管瘤破或血栓形成而導致猝死。男性患兒病情多較重,是發生壞死性水皰、眼部疾病、血管並發症、動脈瘤和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針刺反應在白塞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活動期陽性率高於緩解期,主要是由於本病非特異性小動脈毛細血管炎和小靜脈炎引起,可用於判斷疾病活動度。此現象其他疾病少見。 

  由於白塞病症狀、體征出現的順序不一,各係統受累可間隔數年,加之兒童發病率較低,臨床又缺乏特異性的血清學和病理學指標,故本病兒童時期很易造成誤診。因此對於病史較長又涉及多係統損害的患兒應詳細詢問病史,動態觀察患兒整個發病過程以及臨床表現,對一些懷疑本病但依據不足的患兒應進行追蹤隨訪,以便盡早確診,給予及時而有效的治療。  (麼遠 胡豔  整理)

關鍵字:潰瘍,發熱,皮疹,口腔,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