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性貧血

作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26

  病曆摘要

  患兒男,7個月,因麵色蒼黃、智力發育倒退1個月,發熱、咳嗽3天於2002年12月入院。患兒曾在當地醫治(肌注維生素B121支,2次)。營養發育史:3~4個月能抬頭,現7個月不能獨坐,不會爬。麵部表情呆滯,對逗笑反應較前倒退。單純母乳喂養,未添加輔食,患兒母喜素食。 

  入院查體 生長發育可,體重8 kg,神誌清,精神反應差,表情淡漠(圖1),眼神欠靈活,肢體活動少,呼吸粗重44次/分。全身皮膚蠟黃,皮膚略幹燥、粗糙;麵色蒼黃,咽充血,無明顯舌震顫;心肺查體無明顯異常,腹軟,肝中度腫大,脾輕度大,質軟。四肢肌張力略低,肌肉略鬆弛,跟、膝腱反射活躍。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2.7~3.7×109/L,N 2%,L 94%,M 4%,RBC 1.72~1.97×1012/L,Hb 5.2~5.9g/dl,MCV 97.1~107.2 fl,PLT 85×109~101×109/L。外周血紅細胞形態:紅細胞大小不等,易見變形紅細胞及紅細胞碎片。骨髓常規分類:骨髓增生活躍,粒、紅係有核細胞巨幼變,紅係增生旺盛,成熟紅細胞色素飽滿。中性粒細胞分葉增多,可見5葉以上的中性粒細胞,有核右移、老漿幼核現象,符合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改變(圖2、3)。骨髓鐵染色9%(正常值:>30%)。血葉酸13.5 ng/ml(3~17 ng/ml)。血VitB12 1161 pg/ml(140~960 ng/ml)。患兒母血葉酸11 ng/ml, VitB12<100 pg/ml。 

  討論

  劉穎中醫師 該病例特點:(1)7個月男嬰,主要表現為麵色蒼黃、口唇蒼白1個月,伴表情呆滯,智力發育倒退。近半個月外院曾予VitB12肌注。(2)單純母乳喂養,母親以素食為主。(3)查體:表情呆滯,針刺反應差,貧血貌,舌麵光,肝脾大,肝大為主,質軟。四肢肌張力略低,肌肉略鬆弛,跟、膝腱反射活躍。(4)輔助檢查:血常規示大細胞貧血伴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減低,骨髓象符合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改變,患兒血葉酸、VitB12及患兒母血葉酸水平正常,患兒母VitB12水平減低。 

  金玲醫師 根據該患兒的上述臨床表現和體征,以及血常規、骨髓象等考慮,雖患兒血葉酸、B12水平正常,且B12高於正常值(考慮與患兒入院前半月內曾肌注過B12有關),但患兒母親血VitB12水平減低。故本病例診斷巨幼細胞性貧血(VitB12缺乏引起)明確。但由於該患兒血象提示三係均低,還應注意與臨床表現為全血細胞減低的疾病相鑒別,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紅白血病等。 

  張永紅醫師 巨幼細胞性貧血又稱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主要因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引起,以成熟紅細胞體積較大,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和骨髓粒、紅係統巨幼變為特點。在我國多見於北方農村,母乳、羊乳喂養未加輔食的嬰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該病發病率明顯降低。本患兒現7個月單純母乳喂養,未添加輔食,患兒母喜素食,母體內VitB12水平明顯減低,因母乳中VitB12水平與母親血漿含量一致,若母親缺乏VitB12則乳汁中所含濃度也低,故此成為該患兒大細胞性貧血的原因。盡管大多數巨幼貧患者為營養性的,但也可與內因子缺乏、腸道菌群過度增殖、先天性轉鈷蛋白Ⅱ缺乏。以及應用甲氨蝶呤等藥物影響葉酸、VitB12吸收有關。本患兒外周血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部分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骨髓鐵染色減低,考慮與患兒尚未添加輔食,並與肌注B12後紅細胞增生造成相對缺鐵有關。

圖1圖2

  本病治療原則為治療基礎疾病,去除病因,並補充葉酸和VitB12。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預後良好,但若治療不及時VitB12缺乏合並神經係統症狀者常不能完全恢複。還應注意的是因VitB12缺乏可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改變,引起神經症狀,單補葉酸會加重神經症狀,因為它可使本來儲量不足的VitB12更多參與葉酸的代謝而減少其在神經纖維方麵作用。因此應提高警惕,早期識別本病,辨明病因,盡早給予合理治療。 

  治療經過 入院後予輸壓積紅細胞,肌注B12 100 μg/d,口服葉酸,患兒精神反應明顯好轉,肢體活動增加,麵部表情較前豐富,對外界反應較前明顯。脾髒逐漸回縮,血網織紅細胞達9.6%,Hb升至117 g/L。  (劉穎中 張永紅 金玲  整理)

關鍵字:貧血,VitB12,葉酸,母乳,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