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屆美國胸科學會年會於2009年5月16-20日在美國聖迭戈召開。本屆年會的臨床研究進展年度回顧報告吸引了不少臨床醫師,對此主題的精華內容綜述如下。
兒童肺血管疾病
循環內皮細胞可用於評估PAH治療策略
一項研究分離了外周血循環內皮細胞(CEC)和CD34+、CD133+的祖細胞(CPC)。結果顯示,在不可逆性肺動脈高壓(PAH)中存在內皮重構,而在可逆性PAH中無內皮重構。在不可逆性PAH中CEC明顯增多(平均 57 個/ml),對照組和可逆性PAH組平均值為3 個/ml,而CPC在各組間並無顯著差異(平均分別為84、64、44 個/105 淋巴細胞)。這提示在兒童先天性心髒病PAH的處理中,CEC水平能作為評估治療策略的指標。
EPC可作為PAH評估指標
一項對艾森門格綜合征、特發性PAH患者和健康對照者進行循環中內皮性祖細胞(EPC)的研究顯示,艾森門格綜合征患者EPC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而且EPC水平與疾病嚴重度、6分鍾步行距離和腦型利鈉肽的水平密切相關。特發性PAH患者EPC水平也降低,且EPC水平與血液動力學指標和免疫炎性指標相關。經磷酸二酯酶抑製劑治療的特發性PAH患者,其EPC水平呈與西地那非劑量相關性的升高。外周血EPC水平可作為評估PAH嚴重度和患者預後的一個有價值的指標。進一步推論,EPC可能在兒童PAH病理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兒童SCD與PAH相關
最近,針對310例兒童鐮狀紅細胞病(SCD)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早至3歲時,11%的患兒存在嚴重三尖瓣反流,SCD與溶血、缺氧、卒中、輸血需求和6分鍾步行距離等相關。
研究者認為,應對SCD患兒進行更積極的心肺功能監測,並可望通過識別和治療高危患者,改善疾病的遠期轉歸。
胸廓發育異常
胸椎融合術可影響生長中兒童的脊椎發育,減小胸廓大小
一項對平均3歲(4個月~8歲)先天性脊柱側凸患兒進行外科融合手術後平均隨訪11年的肺功能評估顯示,絕大多數患兒的用力肺活量(FVC)降低(58%,27%~99%),FVC降低與融合術的範圍和部位(是否累及T1和T2)有關,而與行融合術的年齡無顯著相關。
融合術部位與肺功能和生長的相關性提示,上胸椎的發育對肺活量的影響更重要。目前已有適用於兒童並可根據年齡和生長進行調節的假體,因此脊柱融合術應視為最後的選擇。
VEPTR對兒童肺功能的早期影響
57例胸廓發育不全綜合征(TIS)患兒接受了垂直可延伸鈦肋骨假體(VEPTR)手術治療,研究者比較了患兒術前和術後7個月的肺功能變化。
結果顯示,術前FVC為(61%±4%),並無阻塞性肺疾病的證據[FEV1/FVC=(89%±2%)],術後FVC為(54%±3%)(根據臂長確定預計值)。其中11例患兒的FVC無變化,而殘氣量卻從(80%±14%)上升到(101%±16%)。術後脊柱的科布角變小,但脊柱彎曲度改善與肺功能改善無明顯相關。VEPTR術後7個月內殘氣量增加而肺活量不增加,表明應用此裝置可增加胸廓容量,但並不能保證胸廓運動得到改善。殘氣量增加可能有益,提示肺順應性增加並能改善睡眠時低氧血症。
研究同時表明,術後胸廓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尚不確定,雖然科布角可反映脊柱彎曲度,但術後科布角的改善並不與術後FVC存在關聯。
兒童哮喘
糖皮質激素治療兒童哮喘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
在最近一項1~6歲兒童的安慰劑對照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時接受不超過10天的大劑量氟替卡鬆(750 μg,2次/日)治療。經過平均8個月的評估,接受ICS治療組兒童口服激素的使用量明顯低於安慰劑組,但身高增長速率略低於安慰劑組,組間Z記分差異為-0.24(95% CI為-0.40 ~ -0.08)。
另一項隨機對照研究(RCT)對聯合霧化吸入腎上腺素和口服地塞米鬆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療效進行了評估。治療組接受3 ml 1:1000腎上腺素霧化吸入加口服地塞米鬆(首次1 mg/kg,隨之0.6 mg/kg×5天)。結果顯示,與安慰劑比較,兩藥聯合治療可明顯降低患者住院率(RR=0.65,95% CI為0.45~0.95,P=0.02)。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研究者認為,大劑量吸入激素治療低齡兒童發作性呼吸道阻塞可能有效,但在臨床使用中應考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兒童哮喘自然進程研究提示有可能早期預測哮喘轉歸
英國學者對嬰兒出生後1、6、12個月的氣道反應性與其11歲時的哮喘症狀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嬰兒期末氣道反應性增高與11歲時喘息發生率升高密切相關(P=0.016),表明在嬰兒期氣道反應性增高與兒童期哮喘存在關聯。
在美國一項出生隊列研究中,研究者在受試者6歲前評估其父母特征、早期喘息表型、氣道功能和支氣管高反應性、鏈格孢子菌致敏性,並分析其22歲時慢性哮喘和新診斷哮喘與這些要素的關係。結果顯示,與22歲時慢性哮喘獨立相關的因素包括:6歲有哮喘(OR=7.4)、生命早期的持續喘息(OR=14.0)、鏈格孢子菌致敏 (OR=3.6)、6歲時肺功能降低(OR=2.1)和支氣管高反應性(OR=4.5)。而支氣管高反應性(OR=6.9)、6歲時肺功能降低(OR=2.8)等有助於預測22歲時新診斷哮喘。
英國一項前瞻性出生隊列研究(ALSPAC)分析了6265例兒童自出生至7歲共7個時間點喘息相關的資料。研究者對7-9歲兒童進行特應性檢測和肺功能及支氣管反應性測定,並將喘息分成6種表型。結果顯示,與中期(18個月)發生喘息關係最密切的是特應症和氣道反應性(OR分別為8.36和1.76);遲發性(42個月後)喘息也與特應症和氣道反應性相關(OR分別為6.6和1.37);一過性喘息和持續性早期喘息與特應症無關,而與氣道反應性增高輕度相關;持續喘息的關聯性介於兩者之間。與特應症和氣道反應性密切相關的喘息表型在18個月就具有特征性,提示導致過敏性喘息發生的環境影響發生在在兒童早期。
FeNO在兒童哮喘臨床管理中作用尚待證實
美國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群體平行研究評估了基於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監測的哮喘治療的有效性。
結果顯示,在46周治療期內,與無FeNO監測組相比,兩組無哮喘症狀的天數無差異,其他症狀、肺功能和哮喘發作情況也無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FeNO監測組使用更多的ICS,表明對於大多數哮喘患者,FeNO監測並無進一步益處。
然而,荷蘭一項兒童哮喘每天遠程FeNO監測研究則顯示,在30周的觀察期內,與單用症狀監測組相比,FeNO加症狀監測組患兒無哮喘症狀天數和FEV1增加,生命質量改善,激素用量減少,哮喘急性發作的發生率趨於更低。
這兩項研究的結果提示,在兒童哮喘的管理中,FeNO監測可能更適用於某些特殊表型的哮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