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首發!世界兒童心律不齊治療大曆史 !

作者:王玲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3-03-01

導語:兒童心律不齊,是指兒童心髒節律紊亂,包括心率過快、過慢、不規則等症狀,病理性心律不齊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過去,醫生對兒童心律不齊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還很有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觀察和靜養。醫生會讓患兒保持安靜,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興奮,減少心髒負擔,讓身體自行調節恢複正常。

直到20世紀初心電圖的誕生,讓醫生觀察到心髒的規律活動;隨著普萘洛爾、普羅帕酮、維拉帕米等藥的出世,逐漸豐富了抗心律不齊藥物,治療更加追求個性化差異。直到今天,心髒起搏器、心髒消融等技術的成熟,讓小兒心律不齊治療邁上了新台階,也標誌著世界醫療領域走向精準治療時代……

01.心電圖的發現——開辟新篇章

在19世紀,當時醫學界正在試圖尋找一種可靠的方法來檢測心髒功能,電生理技術的發展為心電圖誕生奠定了基礎。

1887年,華勒博士(Dr.Augustus Waller)設計了一個測量心髒規律跳動電壓隨時間改變的記錄裝置(毛細管靜電器),讓他的狗吉米(Jimmie)站在兩個通電的鹽水槽內,記錄下了第一張心電活動。

1901年,荷蘭科學家艾因霍芬(Willem Einthoven)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心髒的電信號》的論文,描述了一種測量心髒電信號的方法——用一根細而長的導線連接心髒和一個靈敏的電表,直接記錄下心髒的電信號活動,且心電波形的精確性和靈敏度很高,稱之為“心電圖”。該項發現是心髒生理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醫生得以通過心電圖來觀察心髒的電活動。

心電圖為心髒病研究開辟了新的篇章,醫生通過心電圖監測到了兒童心律不齊的波形變化、判斷心律不齊的類型和程度,並發現許多兒童心律不齊的病例與先天性心髒病有關。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心電圖技術不斷發展和改進,產生了多種類型的心電圖,包括現在醫院常用的12導聯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

盡管心電圖可以清楚描繪出心電活動,但當時治療心律不齊的方法非常匱乏,主要通過口服藥物和注射藥物,且抗心律不齊藥物僅有奎尼丁和洋地黃,雖然這些藥物能改善心髒節律,但是也會引發心律失常、毒性反應等嚴重副作用,對小兒治療效果並不十分有效,身體傷害也很大。

02.20世紀60年代——新藥誕生百花齊放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開始嚐試尋找新的抗心律不齊藥物。直到20世紀60年代,β受體阻滯劑作為一種新型治療心髒病的藥物被引入,對心律不齊的治療產生了巨大影響。

1962年,普萘洛爾(心得安)作為第一個β受體阻滯劑被用於快速心律治療,通過降低心髒收縮力和減少心髒氧耗,減緩心跳速度、從而有效控製心率。直到今天,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已不斷發展,如美托洛爾、阿莫洛爾等治療某些類型的心律不齊。

隨著時間推移,多種以離子通道作為靶點的藥物陸續合成、投入抗心律治療。如:普羅帕酮(ⅠC類鈉通道阻滯劑)抑製心肌細胞的快鈉離子內流,減慢傳導速度,進而控製心律。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可以阻止鈣離子進入心髒細胞,從而降低心髒的收縮力和心率,用於治療心律不齊。20世紀90年代以後,奎尼丁等副作用較大的藥物逐漸被淘汰,淡出臨床。

20世紀80年代,醫學界製定了William氏AAD分類表,根據抗心律不齊藥物作用的靶點(鈉、鉀、鈣以及腎上腺受體)進行分類。90年代製定了Sicilian gambit分類表,根據藥物作用的靶點,列出了各種藥物的電生理特性,藥物作用機製更加詳盡。雖然Sicilian gambit分類表由於較為複雜,未能在臨床推廣,但這標誌著醫學界對AAD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認識。

從此,心律不齊開啟了藥物治療時代,這些藥物各自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心律不齊。從此,醫生對藥物的應用更加講究個體化差異和精細化治療。

與此同時,外科手術治療兒童心律不齊開始出現。醫生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或修複心髒組織,消除或改善心律不齊的症狀。在嚴格的術前評估和精湛的手術技術下,可以為兒童心律不齊的治療帶來顯著的效果,但是這些手術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

03.心髒消融術——走向精準醫療時代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如心髒起搏器、心髒消融術等。

20世紀50年代,醫學專家通過體外刺激對心髒停滯進行複蘇並做了大量研究,美國心髒病專家Paul M. Zo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心髒起搏器,通過發射電信號來控製心髒的節律。

當時的起搏器體積龐大,需要外接電源,隻能在手術室中使用。隨著技術的改進,心髒起搏器的體積逐漸縮小,可以植入患者體內。20世紀70年代,心髒起搏器開始采用程序控製的微型芯片來管理起搏器的電路和電源,大大提高了起搏器的可靠性和功能。心髒起搏器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例如雙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自適應起搏器等。這些不同種類的起搏器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20世紀70年代,心髒消融術逐漸進入臨床,醫生將一根細的導管從頸部、大腿根部放入血管內,到達心髒發病位置和釋放射頻電流,將異常的心肌細胞“燒死”,從而一次性消除病灶,以恢複正常的心律。心髒射頻消融技術的發展,也使得醫生可以更精確地定位和處理心髒組織。這是非手術治療方法。

1990年代末,可操控的三維心髒影像技術和導管技術的改進使得心髒消融術發展迅速,成為治療心律失常的一種主要方法。例如,目前一些醫院已經開始采用機器人輔助心髒消融術,這種技術可以提高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並且可以減少醫生和患者的手術風險。

21世紀以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兒童心律不齊的治療方法也不斷得到改進和創新。最近的研究表明,運動和飲食可以對心髒節律有積極的影響。因此,醫生現在也會建議兒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和治療心律不齊。

參考文獻

1.《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曆史與現狀》作者:蔣文平 《蘇州醫學》2010年第33卷第2期

2.Propafen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arrhythmias. A risk-benefit appraisal.A Capucci , G Boriani.1995 Jan;12(1):55-72

3.The invention and reinvention of cardiac pacing.K Jeffrey.1992 Nov;10(4):561-71.

4.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rdiac pacemaker.

5.Computer modeling of radiofrequency cardiac ablation: 30 years of bioengineering research.2022 Feb;214:106546.

來源:醫學論壇網

編輯:王玲

審校:Catherine

關鍵字:心律不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