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告:間斷發熱、皮疹,血幼稚細胞增多

作者:段彥龍 馬曉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3-19

  圖 患兒麵部散在丘疹樣皮疹

病曆摘要

  患兒男,5歲,因間斷發熱11個月入院。

  患兒於1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發熱,體溫達40℃,無寒戰,伴咽痛、扁桃體腫大,無皮疹、無咳嗽。當地醫院診斷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生素及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後,患兒體溫降至正常。但此後每20天至1個月左右,患兒反複出現發熱,均予上述治療。8個月前腹部B超檢查顯示患兒肝脾大,5個月前患兒發熱時麵部出現散在丘疹樣皮疹,無癢感,同時有口腔潰瘍。查血EB病毒(EBV)CA-IgM陰性, CA-IgG、EA-IgG、NA-IgG均陽性。血常規:白細胞22.6×109/L,血紅蛋白111 g/L,中性粒細胞56.2%,淋巴細胞34.6%。骨髓象示:增生明顯活躍,粒係增生明顯,早期細胞比例略高;紅係、巨核係統大致正常。為進一步診治入我院。患兒既往體健。

 入院查體

  發育營養好,顏麵部散在痘狀丘疹樣皮疹(見附圖)。雙側頸部及腹股溝可觸及6~7枚腫大淋巴結,大者約1 cm×1 cm,小者約0.5 cm×0.8 cm,質軟、無觸痛。咽充血,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可見分泌物。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音。心率9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明顯雜音。腹軟,肝肋下2 cm,脾肋下2 cm,質軟,無壓痛。神經係統查體未見異常。

診治經過

  入院後進一步完善各項輔助檢查,CD係列大致正常,體液免疫指標正常;EBV-IgG陽性(滴度1:2560);顏麵皮疹病理檢查提示以T淋巴細胞為主的淋巴組織增生;腹股溝淋巴結病理提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小RNA(EBER)(3+)。電鏡檢查未找到特殊顆粒。血生化大致正常。

  先後予患兒更昔洛韋、丙種球蛋白、胸腺肽等治療。患兒仍間斷發熱,麵部皮疹反複出現,口腔潰瘍加重,白細胞在(10~50)×109/L間,且逐漸出現幼稚細胞(5%~10%)。骨髓象示增生明顯活躍,幼稚細胞逐漸增多(21.5%~34%),但形態學難以鑒別來源。白血病免疫分型表型混亂,表達B係、T係、髓係抗原。骨髓組化提示PAS、POX、蘇丹黑B、特異性酯酶、非特異性酯酶及非特異性酯酶+NaF抑製均陽性。骨髓病理顯示增生極度活躍,幼稚細胞廣泛增生。融合基因及原癌基因檢測陰性;TCRγ/TCRδ/IgH基因重排均陰性。骨髓細胞培養染色體檢查提示“47,XY,+8(8號染色體三體)”。

診斷分析

  本病例特點為:

  1. 學齡兒童,慢性起病,病史遷延。

  2. 以間斷發熱、皮疹、肝脾大為主要表現,外周血白細胞增高,幼稚細胞逐漸增多。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化療有效。

  3. 查體見顏麵皰狀丘疹、口腔潰瘍、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大。

  4. 輔助檢查提示EBV持續感染大於6個月;外周血白細胞、幼稚細胞增多;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幼稚細胞大於20%;白血病免疫分型表達B係、T係及髓係抗原;骨髓細胞染色體檢查為47,8三體。

  根據患兒上述特征,慢性活動性EBV感染(CAEBV)診斷明確。根據白血病免疫分型表達B係、T係及髓係抗原,組化提示PAS、POX、蘇丹黑B、特異性酯酶、非特異性酯酶及非特異性酯酶+NaF抑製全部陽性,以及骨髓染色體異常,診斷急性全髓細胞白血病明確。

  按急性白血病治療,先後予DA+VD,DA及VDLD方案(D:柔紅黴素,A:阿糖胞苷, V:長春新堿, L:左旋門冬酰胺酶)化療,患兒臨床症狀消失,複查骨髓象完全緩解,下一步準備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分析討論

  EBV感染性疾病按病程可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絕大多數感染(尤其是兒童)是短暫、輕微且無症狀的,很少留有後遺症。少數患者於急性期後發展為慢性疾病,此類EBV感染應符合以下條件:① 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等活動性症狀反複出現或持續數月以上;② 缺乏明確的基礎疾病;③ 有特異性的抗EBV抗體,主要是CA-IgG、EA-IgG、NA-IgG增高,且病變組織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可檢測到EBV DNA; ④ 無其他感染能解釋上述症狀,即稱為CAEBV。

  CAEBV是一種罕見並常致死的疾病。它是一種與EBV相關的,以慢性疲勞、發熱、淋巴結病和(或)肝脾腫大為特征的疾病,與EBV抗體不正常產生相關。男女均可發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總體上患者預後不好,尤其是出現嚴重並發症者,一半以上患者從首發症狀出現後5年內因嚴重並發症死亡。主要死因為肝功衰竭、心髒衰竭、機會性感染等。研究表明,發病年齡在8歲以上者預後較好,臨床合並血小板減少者預後更差。

  CAEBV的診斷標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修訂)見附表。

  根據外周血中EBV感染細胞的主要類型,CAEBV可分為T細胞型和NK細胞型兩種,少見B細胞型和混合細胞型。但在病程中,感染細胞的主要類型可由T細胞向NK細胞轉化。T細胞型主要表現為發熱及高滴度EBV相關抗體。其病理機製主要是T細胞的激活及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了嚴重的炎症反應及發熱。NK細胞型主要表現為蚊蟲過敏及相應的皮膚損害,骨髓或外周血中大顆粒樣異常淋巴細胞增多及IgE滴度升高,且其染色體異常者較T細胞型多。相對而言,T細胞型CAEBV預後更不好。兩型均可能發展為T/NK細胞的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LPD)甚至惡性淋巴瘤以及白血病。本例患兒病史遷延,有EBV的持續感染,在EBV持續感染1年左右出現急性白血病表現,且為罕見的急性全髓細胞白血病,骨髓染色體異常,考慮為CAEBV繼發。

  對CAEBV患者目前缺乏統一有效的治療方案,治療有效的病例多局限在個例,且多為暫時緩解,很少有徹底根治的病例。

  應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治療,可使病毒載量下降,但作用短暫,停藥後病毒載量複又上升。有研究表明,CAEBV時與裂解感染有關的基因未見表達,提示常規抗病毒藥物並不適合,因為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製DNA聚合酶及病毒在裂解感染時的複製。已有α、γ-幹擾素治療CAEBV及白介素2治療嚴重CAEBV有效的個例報告。嚴重病例如合並噬血細胞綜合征(HLH)者可應用包括足葉乙甙(VP-16)、激素、環孢素A在內的免疫化學治療,常常可以控製病情。

  總體來說,治療根本應為重建機體對EBV的有效免疫,徹底消除被EBV感染或克隆增殖的淋巴細胞。因此,輸注自體或供體EBV特異性T細胞或造血幹細胞移植應為有前景的治療。但因CAEBV患者常有多器官損害及嚴重並發症,幹細胞移植後發生並發症的風險較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血液病中心 段彥龍 馬曉莉)

關鍵字::間斷發熱,皮疹,血幼稚細胞增多,EBV感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