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很正常?錯!看專家手撕5個“江湖傳言”

作者:佚名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日期:19-07-25

        寶寶出生後,身體機能是一個逐漸發育完善的過程,其中寶寶說話的早晚是家長們普遍關心的事。有不少家長覺得說話晚正常,甚至有人說越晚越聰明。

        真的是這樣的嗎?

        寶寶說話晚跟智力發育有沒有關係?

        聽聽專家怎麼說

        孩子智力發育正常標準

        1個月:會開始微笑。

        2個月:俯臥扶起時能抬頭,會對人微笑,會注視人的麵容以及玩具,眼、頭會隨著光轉動。

        3個月:仰臥扶起時頭不下垂,能認識奶瓶,能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轉頭。

        4個月:坐位抬頭會自由轉動,開始能用手握東西,能發出咿晤的聲音,能抓麵前的東西。

        6個月:能翻身,扶持腋下能站,能跳,能用幾個手指握物,並能伸手抓東西,聽到呼喚時有反應。

        9個月:能坐穩,能爬,能認出親人和陌生人。

        12個月:能站立,扶床沿或攙著手能跨步,會用拇指、食指揀小球,能放下手中東西。

        15個月:會獨走,從坐位站起,能指出自己的眼、鼻等,能用姿勢表示要大、小便,能聽懂一些日常用語。

        18個月:能爬台階,扶著欄杆上樓梯,會用鑰匙,會翻書,能認識圖中的部分東西。

        24個月:會跑,扶著欄杆下樓,能站著踢球,會說5個字的短句,會戴帽子、提好褲子,白天能控製大、小便。

        如何判斷孩子智力發育落後?

        ■ 不會笑。正常的寶寶2個月會笑,4個月可被逗得大聲發笑,而智力低下的寶寶,一般不會笑,或隻會無目的的傻笑。

        ■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6個月後仍不能注意到大人在和他講話,對周圍的人和物注意力差,目光呆滯。

        ■ 喂養困難。給6~8個月的寶寶喂米飯、饅頭等固體食物時,常出現惡心和嘔吐,咀嚼能力差,經常有嗆咳的現象。

        ■ 動作發育遲緩。4個月仍不能抬頭,10個月仍不會獨坐,12個月後不會用手指捏東西;不能站立和走路,隻能坐著或躺著;開始走路時,兩腳仍到處亂踢;走路左右搖擺、扭曲,步伐不穩、關節僵硬;手不能拿物,上肢難以伸展,往往合並有軀體或肢體畸形等。

        ■ 語言發育遲。1歲後,仍不能有目的的發音,有時可有無目的的亂叫。

        此外還有受刺激後不會立即啼哭,而要隔一會,或反複刺激後才能啼哭。哭的聲音與正常寶寶不同,常出現刺耳的尖叫,或哭聲無力。對周圍的任何環境都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對玩具的興趣也很短暫。清醒時伸舌、流涎,甚至延續至2~3歲。不能辨別親人和陌生人。

        孩子語言發育進程

        1個月以內:可以一些喉音,之後慢慢出現簡單的輔音、元音。

        8個月左右:就能很好的發出唇音,如爸爸、媽媽、噠噠等。

        1歲左右:會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0個月到1歲2個月之間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不能聽懂,常常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1歲半左右語量開始明顯增多。

        2歲左右:可出現300個詞,2歲半左右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

        什麼原因導致語言發育遲緩?

        生理因素。如果寶寶聽力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會導致無法正常發音,例如舌係帶過短、唇裂、齶裂等。

        心理因素。如果寶寶得了孤獨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會說話。

        家庭因素。大多數寶寶不肯說話是家庭環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經常把寶寶不會說的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寶寶習慣了聽,就不願開口了。一些家庭包辦過多,家人太勤快,在寶寶沒有完全表達出意願的時候,家長已經按照自己的意識幫助寶寶表達,讓寶寶失去了很多主動表達的機會。

        也有極少數家長,強迫寶寶說話或把寶寶發音不準當笑料,不經意間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於是變得不肯開口。另外,寶寶出生後一直聽著方言長大,周圍的成人普通話說得不標準,孩子學普通話可能會有發音不準的現象。

        如何判斷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1、嬰兒時期的寶寶,不會咕咕地發聲,或是不能自言自語地嘟囔。

        2、12個月還不能注視說話的人。

        3、1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根據指示做出動作。比如當你說“指指你的腳”,他仍沒有反應。

        4、18個月的寶寶掌握的詞彙不到50。

        5、2歲的寶寶不能使用兩個連續的詞。

        6、4歲時還不能理解你說的話。

        如果遇到上麵的問題,應盡早帶寶寶就醫。

        家長通過什麼方法引導孩子說話?

        1、和寶寶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不要複雜,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

        2、表情、動作誇張有趣,與寶寶互動,盡量以遊戲的方式進行。

        3、家長多做示範,可以用實物、圖片、動作、表情、文字來引導寶寶說話。

        4、不要對寶寶做消極暗示,尤其當著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

        寶寶有缺點錯誤,不要當著陌生人指出,應尊重寶寶。多表揚、給寶寶信心,鼓勵多說話,多做積極的暗示。

        5、隨時隨地訓練語言能力。當寶寶注視一個物品、參加某個活動、玩遊戲、聽音樂等等都是訓練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等。

        6、和寶寶一起讀書。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裏一邊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規範化、具有韻律且優美的語言會在寶寶的大腦裏形成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滲透,能幫助寶寶逐步建立語言方麵良好的品位。

        對小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重複書中反複出現的詞語,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複述書裏的一句話,再大點的寶寶可以讓他複述書裏的故事,以此來練習寶寶傾聽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鍾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7、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培養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

        8、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如果有一個總替寶寶說話的快嘴媽媽,寶寶就可能永遠都不善於表達了。

        9、給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家裏,爸爸媽媽盡量多講話,讓寶寶聆聽別人是怎樣表達的,要知道,寶寶的進步都是靠模仿和學習的。

        這些話是真的嗎?

        傳言一

        貴人語遲,說話晚是聰明的表現

        這是誤導家長的謠言。

        孩子就像是小樹苗,到了什麼時間就要長成什麼樣。雖然孩子的發育存在個體差異,有一少部分的孩子智力反應正常、語言理解能力很好、模仿和學習能力都很強,僅僅隻是語言表達落後一點。但這是極少數情況,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按生長發育規律來。

        家長不能被“貴人語遲”這樣的話蒙蔽,如果孩子出現了語言發育落後,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傳言二

        男孩說話就是比女生晚,不用在意

        這是不科學的。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跟健康狀況、生活環境、接受教育等多方麵因素有關。但在性別方麵,男孩、女孩沒有明顯差異,都應遵循生長規律。

        傳言三

        說話晚說明智力有問題,長大後會弱智

        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在6歲以後定型,6歲以前還是有很多潛能可以發掘。

        發育落後的孩子可以通過科學的康複方案、持之以恒的努力向正常兒童追趕,家長應樹立信心,有耐心地引導孩子的潛力,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傳言四

        多看益智類電視節目能提高智商

        這是不科學的。

        再益智的節目也隻是畫麵的單線傳遞,遠遠比不上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玩益智類的玩具、做遊戲時,孩子有視覺、聽覺的刺激,有動手、動腦、動嘴的鍛煉,還有父母的陪伴,這才是最好的提升孩子智力的方法。

        傳言五

        聰明主要看右腦,積極開發右腦激發創造力

        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左腦、右腦發育平衡才是完整的。

        人的左腦主要是跟語言、邏輯思維等功能有關,而右腦更多是與人的情感、記憶等方麵的功能相關。如果一個孩子右腦過度發達,而左腦不發達,可能會出現多動症等情況。如果左腦過度發育,右腦發育不夠,就可能會出現自閉方麵的問題。

        因此在大腦功能發育上,不能有所偏頗。左右大腦平衡發育的孩子,才能是一個既可以冷靜思考又熱愛生活、情感充沛的人。

關鍵字:說話晚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