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可以理解為以國家為單位進行藥品的集中采購,目的是為了“以量換價”,即以試點地區(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西安11個城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用藥總量的60%-70%,交換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以及原研產品的最低報價。
“4+7”是國家醫改中的重要一環。國家醫改的目的是:降低醫療開支,緩解醫保壓力,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促進醫療體製改革。“4+7”還有促進仿製藥替代原研、提高藥品質量;促進產業升級,做到與國際接軌;迫使行業整合、迫使藥企創新、迫使藥企出海等目的和意義。它對整個醫療行業會有哪些影響呢?
對醫藥流通企業的影響
“4+7”,並非要將藥企逼上絕路,而是盡量擠壓流通過程中的成本損耗,讓仿製藥利潤回歸生產環節。
打個比方,原來售價300多元的藥,4+7帶量采購後,降到16元,如此大的降幅,企業為什麼願意降?
仿製藥研發投入較低,成本也隻有幾塊錢,甚至1~2元,16元還有賺頭的;
原來是16元給到代理商,現在還是16元給到國家,藥企並沒有虧;
不但不虧本,而且還有國家給的“量”的保證,以前需要醫藥代表推銷,現在國家成了“免費的醫藥代表”,製藥企業何樂而不為呢?
製藥企業裁掉醫藥代表不但沒有損失,還能省下一大筆錢用作生產研發。這樣,損失最大的當屬醫藥流通企業了。目前醫藥流通企業主要有五大類型:
代理招商型:代理藥企的產品為主
區域配送商:區域內招標、基藥等政府、醫院、醫聯體指定配送商業
流通調撥商:以大流通普藥品種為主
經銷商:主要是為製藥企業解決物流、資金和招標等問題
過票掛靠商:解決藥企過票等問題
為什麼他們的影響最大?原來300多元時他們才能賺到錢,現在降到16元,一分錢利潤都沒有,而且過票掛靠等還涉嫌犯罪,除了轉型沒有別的出路。
對跨國藥企的影響
“4+7”的目的就是用低價高質量的仿製藥替代進口原研藥。很顯然對進口原研藥廠商會有很大的衝擊,原研藥的價格體係肯定會全麵下滑。就算是中標企業,其中標價格平均下降52%,部分藥品價格下降高達96%。
沒有利潤空間了,怎麼辦?為了生存隻能裁員。實際上,“4+7”後,大型外企包括阿斯利康、優時比等紛紛宣布大麵積裁員。阿斯利康(阿斯利康和施貴寶是僅有的“4+7”藥品帶量采購中標外企)宣布裁員足以說明問題。阿斯利康瑞舒伐他汀的國產仿製品出來了,帶量采購價格非常低,無利潤可賺根本養不起員工,團隊(主要是醫藥代表)可能麵臨解散。優時比宣布得更直接——撤銷醫藥代表崗位。
原研藥日子更不好過,當仿製藥都降價時,在零售市場,仿製藥療效基本和原研藥一致了,你再不降價,消費者將會優先選購仿製藥。因此,外企原研藥降價也是必然。
還有政策的要求,“4+7”帶量采購相關文件規定:即使原研藥,也要根據價差實現梯度降價後方可繼續采購使用。
影響最大的當屬專利過期的原研藥的銷售隊伍。專利過期,在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麵前,根本沒有任何優勢,消費者在零售終端將不再會接受外企的高價產品,這類產品價格必然大幅跳水,利潤空間也會被最大限度壓縮。
對國內未中標企業的影響
“4+7”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淘汰國產質量差的藥——即沒有通過一次性評價的藥。雖然“4+7”表麵上是把銷量的70%給入圍的產品,剩下的30%留給沒有入圍的企業,但“4+7”真正執行後,那些未中標企業及產品不僅沒有可能去競爭那剩餘的30%份額,反而會被迫從醫院撤出,這樣也就沒有醫藥代表的後續工作了,銷售陷入歸零狀態。
即使不撤出醫院,醫生會越來越不願意開具這類產品。日後國家政策會逐漸傾斜,讓它們逐漸退出市場。
很明顯,國家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淘汰”你。因此,這些企業除了加大研發力度,提高藥品質量(通過一次性評價),沒有其他出路。
對中標企業的影響
本次中標的企業,2019年淨利潤會增厚,不僅市場份額提升,同時每支藥品銷售的利潤貢獻也將提升。對於單個公司,若在帶量采購中爭取到較大幅度的銷量提升,抵消降價的影響,則對公司鞏固行業市場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不利的地方是:日後這類藥企的生存策略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前靠利潤空間存活的日子一去不複返,未來將不得不實現“薄利多銷製”。隨著帶量采購的推廣,國內仿製藥會趨向集約化生產,大型仿製藥企業依靠低成本、多品種存活下來。所以這類藥企必須把好不容易節省下的錢(銷量隊伍的經營管理成本)全部投入到研發和生產中,讓更多的產品通過一致性評價。
對醫藥代表的影響
對於國內中標的生產型企業,有國家保證銷量也不用銷售隊伍了,何況這麼低的利潤,也根本養不起醫藥代表。這對相關醫藥代表而言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隨著醫院臨床回扣現象被不斷曝光,醫院不得不采取更多的手段和措施限製醫藥代表的銷售行為。醫生不敢見醫藥代表,醫藥代表在醫院見不到醫生,產品銷售行為受到嚴重影響。數百萬醫藥代表的大規模離職是不得不麵對的問題了。
對終端藥店的影響
對連鎖藥店而言,原來構建的高毛產品體係將會被摧毀。這是不利的地方。
但“ 4+7” 後大量藥企開始尋找除了公立醫院之外的銷售渠道,將賦予零售藥店更多的機會。
長期來看,帶量采購品種會逐漸擴展,涉及品種越來越多。藥店進貨渠道將得到拓寬,且銷售的品種也將更加多元。
為了產品在藥店的銷售,藥企也將積極對接藥房處方外流的建設,預計將加速處方外流,長期利好藥店發展。未來,院外銷售模式可能會得到飛速發展,DTP藥房等可能會日益成為主流。
對醫療機構的影響
“4+7”對醫療機構特別是等級醫院而言,其利潤將會大幅縮水。因為有國家的政策,他們不得不采購,而且是低價采購,以藥養醫的時代將很難出現。於是,大批醫院開始出狠招,有的甚至把除中標之外的所有產品全部停掉,不管外企還是國企,要麼你不開藥,要開隻能開這類產品,必須要完成任務!
盡管國家的目的是為了降藥價提升診療費,並非針對醫院,但是在診療費沒有提升之前,醫院會遭遇較大的陣痛。
小 結
此次,“4+7”隻是針對11個試點城市,在全國大麵積鋪開是遲早的事情,以上分析的“利”將會更加有利,“弊”將會更加不利,甚至退出市場。未來將有更多高質量的仿製藥中標,它們會逐漸占據醫療市場主導地位。而對老百姓而言,將會有更多療效好、質量高、價格便宜的藥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