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各係統重要名詞解釋,醫考必備

作者:佚名 來源: 鼎湖影像 日期:17-10-31

一、總論:

1.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術,一般無需注射對比劑即可使血管顯影安全無創,可用多角度觀察,但目前MRA顯示小血管和小病變仍不夠滿意,還不能完全代替DSA.

2. EPI:回波平麵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術,可在30ms內采集一幅完整的圖像。EPI技術可與所有常規成像的序列進行組合。

3. MRS:磁共振波譜,是利用MR中的化學位移現象來確定分子組成及空間分布的一種檢查方法,是一種無創性的研究活體器官組織代謝、生物變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術。

4. MR水成像:是采用長TR,很長TE獲得重度T2加權,從而使體內靜態或緩慢流動的液體呈現高信號,而實質性器官和快速流動的液體如動脈血呈低信號的技術。通過MIP重建,可得到類似對水器官進行直接造影的圖像。

5. 窗寬(window width):指圖像上16個灰階所包括的CT值範圍,在此CT值範圍內的組織均以不同的模擬灰度顯示,CT值高於此範圍的組織均顯示為白色,而CT值低於此範圍的組織均顯示為黑色。

6. 窗位(window level):又稱窗中心,一般應選擇觀察組織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圖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圖像變黑,降低則變白。

7. 偽影(artifact):在掃描和處理信息過程中,由於某種或某幾種原因而出現的人體本身並部存在而圖像中卻顯示出來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影像。主要包括運動偽影、高密度偽影、機器故障偽影等。

8. 體素(voxel):CT圖像是假定將人體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層麵分成按矩陣排列的若幹個小立方體,即基本單元,以一個CT值綜合代表每個單元內的物質密度,這些小單元即稱為體素。

9. HRCT:高分辨率CT掃描,采用薄層掃描,高空間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過濾處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間分辨率的CT圖像,對顯示小病灶及細微結構優於常規CT掃描。

10. CTVE:CT仿真內鏡成像,容積數據同計算機領域的虛擬現實結合,模擬內鏡檢查的過程。。

11. 空間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圖像中可辨認的組織的空間幾何尺寸的最小極限,即影像中細微結構的分辨能力。

12. 對比增強掃描(contrast enhancement):經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劑,於病變部位再行掃描。由於器官於病變內碘的濃度差別而形成密度差,使病變顯示更清楚,還可根據對比增強特點確定病變性質。

13. EBCT:又稱UFCT,是用由電子槍發射電子束轟擊四個環靶所產生的X線進行掃描,一個層麵的掃描時間可短到50ms,可行CT電影觀察。

14. MSCT:多層螺旋CT,采用多排探測器矩陣,每排探測器矩陣可單獨完成一層圖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測器數據共同完成一層圖像重建。

延伸內容:

1、 人工對比:人為引入一種物質到人體器官或間隙使其產生密度差異而形成的對比稱人工對比。

2、 自然對比:人體不同器官、組織天然存在的密度差,稱自然對比

3、 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線束對人體某選定部位逐層掃描,通過測定透過X線劑量,經數字化處理得出該掃描層麵組織各個單位容積的吸收係數,然後重建圖像的一種成像技術。

4、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磁共振現象所產生的信號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

5、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即圖像存儲與傳輸係統

6、 介入放射學:以影像診斷為基礎,並在影像設備的導向下,將特定的診療器械導入病變的相關部位,進行非手術的治療或取得病源學、病理學等診斷材料;具有創傷性小、療效高、診療相結合等優點。

7、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線膠片作為成像介質,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經過讀取、圖像處理從而顯示圖像的檢查技術。

8、 DDR:即平板探測器數字X線成像,利用平板探測器將X線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再行數字化,進而顯示圖像的檢查技術。

9、 CT值:根據人體組織對X線不同的吸收係數,換算成數值,反應不同吸收係數組織的密度。5Hh影像園XCTMR.com

10、 T1:即縱向弛豫時間常數,指縱向磁化矢量從最小值恢複至平衡狀態的63%所經曆的弛豫時間。

11、 T2:即橫向弛豫時間常數,指橫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減至37%所經曆的時間,是衡量組織橫向磁化衰減快慢的尺度。

12、 MRA:是指利用血液流動的磁共振成像特點,對血管和血流信號特征顯示的一種無創造影技術。

13、 T1WI:即T1加權成像,指MRI圖像主要反應組織間T1特征參數的成像,反映組織間T1的差別,有利於觀察解剖結構。

14、T2WI:即T2加權成像,指MRI圖像主要反應組織間T2特征參數的成像,反映組織間T2的差別,有利於觀察病變組織。

二、骨肌關節係統:

1.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指在一定單位體積內鈣化的骨組織減少,即骨組織的有機成分和鈣鹽都減少,但故內的有機成分和鈣鹽含量比例仍正常。組織學變化是骨皮質變薄,哈氏管擴大和骨小梁減少。

2.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斷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線片上並不顯示透明的骨折線,反而表現為密度增加的條帶狀影,係因相互嵌入的骨斷端重疊所致。

3.骺離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發生在兒童長骨,由於骨骺尚未與幹骺端結合,外力可經過骺板達幹骺端而引起骺離骨折。X片上,骨折線不能顯示,指顯示為骺線增寬或骺與幹骺端對位異常。還可以是骺於幹骺端一並撕脫。

4.Colles骨折:又稱伸展型橈骨遠端骨折,為橈骨遠端2cm~3cm以內的橫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斷端向掌側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莖突骨折。

5.Schmorl結節:椎間盤突出時,椎體邊緣,尤其是後緣出現骨贅,髓核向椎體脫出,稱為Schmorl結節。

6.Brodie膿腫: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於長骨幹骺端骨鬆質中。X線表現為:圓形,橢圓型或不規則骨質破壞區,邊緣整齊,周圍有硬化帶,無骨膜增生,無軟組織腫脹。

7.Garre骨髓炎:硬化型骨髓炎,特點是骨質疏鬆硬化,骨膜增生明顯,骨皮質增厚,骨髓腔變窄,骨幹增粗,邊緣不整。

8.“泥沙狀”死骨:發生骨結核時,在骨質破壞區有時可見碎屑狀死骨,密度不高,邊緣模糊,稱“泥沙狀”死骨,這是骨結核的特征性表現。

9.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僂病時,肋骨前端由於軟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狀。

10.關節退行性變(degeneration of joint):緩慢發生的軟骨變性、壞死,引起關節間隙變窄,骨性關節麵骨質增生硬化,並於骨緣形成骨贅。關節囊肥厚,韌帶骨化。

11.關節強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為骨性和纖維性兩種。骨性強直是關節明顯破壞後,關節骨端由骨組織所連接。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並有骨小梁通過關節連接兩側骨端。纖維性關節強直也是關節破壞的結果,雖然關節活動消失,但X線上仍可見狹窄的關節間隙,且無骨小梁貫穿。

12.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組成關節骨骼的脫離、錯位。有完全脫位和半脫位兩種。

延伸內容:

骨齡――在骨的發育過程中,每一個骨骺的骺軟骨內二次骨化中心出現時的年齡,和骺與幹骺端完全結合,即骺線完全消失時的年齡。

骨質疏鬆――指一定單位體積內正常鈣化的骨組織減少,即骨組織的有機成分和鈣鹽都減少,但骨內的有機成分和鈣鹽含量比例正常。X線表現主要是骨密度減低,骨小梁變細、減少,骨皮質變薄。

骨質軟化――指一定單位體積內骨組織的有機成分正常,而礦物質含量減少。X線表現為骨密度減低,骨小梁和骨皮質邊緣模糊。

骨質破壞――局部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組織消失。X線表現為骨質局限性密度減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質缺損。

骨質增生硬化――指一定單位體積內骨量的增多。X線表現為骨質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質增厚、致密。

骨質壞死――骨組織局部代謝停止,壞死的骨質稱為死骨。X線表現為骨質局限性密度增高。

骨膜反應――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內層成骨細胞活動增加所引起的骨質增生。X線表現為與骨皮質平行排列的線狀、層狀或花邊狀致密影。

關節破壞――是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麵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X線表現為當破壞隻累及關節軟骨時,僅見關節間隙變窄,在累及關節麵骨質時,則出現相應區的骨破壞和缺損。

三、呼吸係統:

1.波浪膈:由於膈肌附著於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時在深吸氣時膈肌受肋骨的牽引所致橫膈呈波浪狀。

2.縱隔擺動:一側主支氣管內異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時,兩側胸腔壓力失去平衡,呼氣時患側胸腔內壓升高,縱隔向健側移位,吸氣時縱隔恢複原位,稱縱隔擺動。

3.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相鄰兩條肋骨的骨性融合,局部肋間隙消失,多見於5、6肋。

4.肺門角(lung hilum angle):兩側肺門可分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鈍角,稱肺門角。

5.肋膈角(cost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外側逐漸向下傾斜,與胸壁間形成尖銳的夾角,被稱肋膈角。側位片上,膈前端與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後端與後胸壁形成後肋膈角。

6.心膈角(cardi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內側與心髒形成的夾角。

7.肺實變(alveolar consolidation):終末支氣管以遠的含氣腔隙內的空氣被病理性液體、蛋白及細胞所代替,而形成實變。多見於各種急性炎症、滲出性肺結核、肺出血和肺水腫。

8.空洞(cavity):為肺內病變組織發生壞死後經引流支氣管排出後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壞死組織,肉芽組織,纖維組織,腫瘤組織等形成,可分厚壁空洞核薄壁空洞。

9.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是肺內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擴大,肺大泡、含氣肺囊腫及肺氣囊等都屬於空腔。

10.空氣半月征:偏心型空洞與壁之間形成半月形空氣影,稱空氣半月征,為空洞內曲菌球的特征性表現。

11.兔耳征:肺惡性腫瘤多呈浸潤性生長,邊緣不銳利,常有短細毛刺向周圍伸出,靠近胸膜時可有線狀,幕狀或星狀影與胸膜相連而形成胸膜凹陷征。當有兩根線狀毛刺與胸膜相連時,形似兔耳。

12.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肺惡性腫瘤多呈浸潤性生長,邊緣不銳利,常有短細毛刺向周圍伸出,靠近胸膜時可有線狀,幕狀或星狀影與胸膜相連而形成胸膜凹陷征。

13.分葉征(lobulation sign):腫塊的輪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間則為凹入而形成分葉狀腫塊,稱分葉征,多見與肺癌。

14.空泡征:瘤體內有時可見直徑1mm~3mm的低密度影,稱空泡征。

15.毛刺征(spiculation sign):瘤體邊緣可見不同程度的棘狀突起,稱毛刺征。

16.Kerley A、B、C線:間質性肺水腫時,不同部位的肺泡間隔水腫增厚形成的小葉間隔線。Kerley A線自肺野外圍斜行引向肺門,長5~6cm,寬0.5~1cm,常見於急性左心衰竭。Kerley B線位於肋膈角區,水平橫行,長2~3cm,寬1~3mm,常見於二尖瓣狹窄及慢性左心衰竭。Kerley C線位於肺下野,呈網格狀,常見於肺靜脈高壓明顯加重者。

17.胸膜下線(subpleural line):肺纖維化時,由於廣泛的小葉間隔增厚,相鄰增厚的小葉間隔相連,在胸膜下1cm以內,可見與胸壁平行的弧形線狀影,長2cm~5cm,稱胸膜下線。

18.胸膜尾征:包裹性胸腔積液表現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鏡型液體樣密度影,基底寬而緊貼胸壁,與胸壁的夾角多位鈍角,邊緣光滑,鄰近的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

19.軌道征(tramline sign):柱狀型支氣管擴張時,當支氣管水平走行而與CT層麵平行時表現為軌道征。

20.戒指征(signet-ring sign):柱狀型支氣管擴張時,當支氣管核CT層麵呈垂直走行時可表現為管壁圓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21.指狀征:支氣管擴張時,當擴張的支氣管腔內充滿粘液栓時,表現為棒狀或結節狀高密度陰影,稱為“指狀征”。

22.原發綜合征:原發性肺結核時,X線特征表現為:a、原發浸潤b、淋巴管炎c、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這三個特征表現同時出現,形似啞鈴狀,又稱啞鈴征。

23.衛星灶(satellite opacities):結核病變的周圍常可見散在的纖維增殖性病灶,稱衛星灶。

24.浮蓮征:寄生蟲囊腫如包蟲囊腫穿破後,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氣液麵以及囊塌陷漂浮於液麵上。

25.界麵征:不同的病理組織在肺間質內聚集,可以導致間質增厚,與含氣肺組織對比的界麵出現不同稱為界麵征。

26.橫“S”征/反“S”征:發生右上葉中央型肺癌時,X線可見右肺門腫塊與右上葉不張相連,構成形似S橫著寫的征象,為右上葉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現。

四、循環係統:

1.肺充血:由各種原因導致肺動脈血流量增多,X線表現為肺門影增大,肺紋增多、增粗,結構清楚,透視下見肺門舞蹈征。

2.肺淤血:由各種原因導致肺靜脈血回流受阻,血液鬱滯於肺內,X線表現為肺門影增大,紋理增多、增粗,結構模糊,出現反射性血管痙攣時,上肺野紋理增粗,下肺野紋理變細。

3.肺缺血:即肺循環血流量減少,由於右心排血受阻所致,X線表現為肺門血管變細、小,肺紋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高。

4.肺靜脈高壓:由各種原因導致肺靜脈血回流受阻,肺靜脈壓力增高,因此具有肺淤血的X線表現,另外,在肺淤血的基礎上還將出現間質性肺水腫和(或)肺泡肺水腫的表現。

5.間質性肺水腫:肺淤血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除肺淤血的表現外尚有肺野密度增高,出現網狀肺紋,出現克氏A、B、C線。

6.肺泡性肺水腫: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漏出液儲集於肺泡內,可與間質性肺水腫並存,X線表現:一側或兩側肺內多片或融合成大片的滲出性病變,常以肺門為中心,分布於肺野中、內帶,若是雙側,常對稱呈蝶翼狀分布。

7.肺動脈高壓: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X線表現:肺動脈段明顯突出;肺門動脈血管擴張(右下肺動脈幹橫徑>15mm),而肺野中、外帶血管變細;透視下見肺門舞蹈征;右心室增大。

8.蝶翼征(butterfly sign):肺泡性肺水腫的典型征象,X線上見大片狀模糊陰影聚集於以肺門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兩側較對稱,其密度以在肺門區為最深,向外逐漸變淺,類似蝴蝶的兩翼狀陰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圍部分清晰。

9.盔甲心:結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積液量多較大,常引起廣泛粘連導致縮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樣包繞心髒,此時常伴有鈣化,稱“盔甲心”。

10. F4/TOF:法洛四聯症,為一種先天性心髒病,病理畸形為:肺動脈狹窄,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動脈狹窄和室間隔缺損為主要畸形。

五、消化係統:

1.脅腹線(flank stripe):腹部前後位片上,在兩側脅腹壁的內份,可見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漸消失,稱脅腹線。

2.賁門切跡(cardia incisura):又稱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側壁與胃底形成的一個銳角切跡。

3.胃泡(gastric bubble):立位時,胃底內含氣,稱為胃泡。

4.蝸牛胃(snail-shaped stomach):胃小彎潰瘍愈合過程中,由於瘢痕收縮使小彎縮短,致幽門與賁門靠近,形成蝸牛胃。

5.葫蘆胃(cucurbit-shaped stomach):胃潰瘍愈合過程中,由於瘢痕收縮使胃體部呈環狀狹窄,形成葫蘆胃。

6.肝角:肝下緣與肝外緣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銳角。

7.粘膜相,充盈相,加壓相 見八年製教材P.305

8.充盈缺損(filling defect):指消化道管壁向管腔內局限性突起時,在X線造影時,可見到腔內由鋇劑勾畫出的消化道輪廓形成局限性的內凹改變。

9.憩室(diverticulum):消化管壁局部發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內壓增高致該處管壁膨出於器官輪廓外,使鋇劑充填其內。X線表現為器官輪廓外的囊袋狀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內,可有收縮,形態可隨時間而發生變化,與龕影不同。

10.鳥嘴征:食管中下段及賁門痙攣狹窄並發食管中上段擴張,當食管內存大量液體時,鋇劑象雪花樣分散於液體中,緩慢下沉至狹窄的食管下段,食管下段呈鳥嘴狀變細進入膈下胃腔,稱胃鳥嘴征。

11.魚肋征:空腸梗阻的重要X線征象,表現為在擴大的空腸內見到密集排列的線條狀或弧線狀皺襞,形似魚肋骨樣。

12.駝峰征:蛔蟲性小腸梗阻的典型X線表現,在立位腹部平片表現為擴張的腸管內有軟組織密度影突出於液平麵之上,呈駝峰狀。

13.假腫瘤征(pseudotumor sign):絞窄性小腸梗阻,梗阻以上腸腔擴大積氣積液表現,當擴大很大時,形似腫瘤,稱假腫瘤征。

14.三葉草樣變形: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愈合時形成瘢痕組織,嚴重時可形成狹窄,伴憩室形成可使壺腹部呈三葉草樣。

15.粘膜線(hampton line):潰瘍發生時,位於龕影口部一寬約1~2mm的光滑透明線。

16.項圈征(collar sign):潰瘍發生時,位於龕影口部寬約5~10mm的透明帶,形如項圈。

17.狹頸征:潰瘍發生時,位於龕影口部上下端明顯狹小,對稱光滑透明影,形如頸狀。

18.痙攣切跡(incisura):胃小彎潰瘍發生時,小彎潰瘍在大彎相對應處出現的一光滑凹陷。

19.穿透性潰瘍(penetrating ulcer):消化性潰瘍中一種特殊類型,龕影深而大,深度多超過1cm以上,口部有較寬大透亮帶。

20.穿孔性潰瘍(nemomena,perforating ulcer):消化性潰瘍中一種特殊類型,龕影很大,如囊袋狀,其中常出現液麵和分層現像即氣液鋇三層或氣鋇兩層現象。

21.胼胝性潰瘍(callous ulcer):消化性潰瘍中一種特殊類型,龕影大,但直徑不超過2cm,而深度不超過1cm,有較寬透明帶伴粘膜糾集。

22.粘膜糾集:消化道粘膜皺襞從四周向病變區集中,呈車輻狀或放射狀。

23.激惹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發生時,由於有炎症刺激,表現為鋇劑迅速通過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24.皮革胃(leather bottle stomach):浸潤型胃癌時,胃腔狹窄,胃壁僵硬,胃廣泛受累形如皮革袋。

25.指壓征(finger pressure sign):潰瘍型胃癌發生時,因粘膜及粘膜下層癌結節浸潤使龕影口部有向龕影隆起的不規則的環狀壓跡,形似手指壓迫樣,加壓後顯示清晰。

26.裂隙征(尖角征):潰瘍型胃癌發生時,在兩個指壓征之間指向口部的尖角,為潰瘍周圍的破裂痕跡或兩個癌結節間的凹陷。

27.環堤征:潰瘍型胃癌發生時,在正位上環繞龕影的寬窄不一的不規則透明帶,切線位呈半弧形,為腫瘤破潰後留下的隆起邊緣。

28.跳躍征:潰瘍型腸結核發生時,因回盲部炎症潰瘍形成,鋇劑通過此段時非常迅速,不能正常停留,致回腸末端,盲腸和升結腸充盈不良或少量鋇充盈呈細線狀,而上下兩端腸管則充鋇正常,時潰瘍型結腸核典型表現。

29. “1”字征:增殖型腸結核,盲腸和升結腸管腔狹窄,縮短,僵直,狹窄的回腸被縮短的升結腸牽拉呈幾乎豎立,跟升結腸形成“1”字。

30.蘋果芯征:潰瘍型結腸癌時,表現為較大且不規整的龕影,沿結腸長軸發展,邊緣有尖角及不規則的充盈缺損,腸壁僵硬,結腸袋消失。典型X線表現為“蘋果芯征”。

31.環靶征/牛眼征:肝轉移癌發生時,MRI平掃可見有的瘤灶中央小圓形長T1低信號和長T2高信號,係中心性壞死或含水量增加。

32.環征:肝膿腫CT增強掃描時,低密度的膿腔和環形強化的膿腫壁以及周圍的無強化低密度水腫帶構成了所謂的環征。環征和膿腫內的小氣泡為肝膿腫的特征性表現。

33.“樹上掛果”征:肝海綿狀血管瘤在肝動脈造影的早期動脈相,腫瘤邊緣出現半點、棉花團狀顯影,稱“樹上掛果”征。

34.暈圈征:肝轉移癌發生時,MRI平掃觀察,T2WI上,有的轉移灶邊緣可見高信號帶。

35.胃墊征:胰腺癌發生時,胃竇部向前上推移,形成局限性邊緣光滑的壓跡,成為胃墊征。

36.筆杆征:胰腺癌發生時,擴張的膽管壓迫十二指腸球後段形成垂直的帶狀壓跡。

37.內緣雙邊影像:胰腺癌發生時,癌腫直接壓迫侵犯引起十二指腸環內側粘膜的移位,破壞所致。

38.反“3”征:胰腺癌發生時,腫瘤侵犯十二指腸壺腹部上、下腸腔時,造成上、下腸曲擴大,各形成一個凹形壓跡,形如反置的“3”字形。

39.雙管征:胰腺癌發生時,胰管、膽總管、肝內膽管呈不同程度擴張,擴大的膽總管,胰管於胰頭腫塊處驟然截斷,稱雙管征,這時胰頭癌的主要直接征象。

40.早期胃癌:癌僅限粘膜及粘膜下層,無論大小及範圍,有無轉移。

六、泌尿係統:

1. 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經尿管向膀胱內注入對比劑,或借助膀胱鏡行輸尿管插管並注入對比劑,稱為逆行尿路造影。其中前者也稱為逆行膀胱造影(retrograde cystography),後者稱為逆行腎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

2.KUB:通常指包括腎髒、輸尿管、膀胱的前後位投照的平片。

3.陽性結石(positive calculus):尿路結石與膽係結石不同,90%以上的結石含鈣,密度較高,可在X線上顯影,稱陽性結石。

4.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腎病,為遺傳性病變,成人型多見,常合並多囊肝。

5.CTU:CT尿路造影,開始團注對比劑後30分鍾行尿路掃描,應用MIP技術行尿路係統3D重組。用於整體觀察腎盂、輸尿管和膀胱,顯示突向腔內的病變。

6.MRU:磁共振尿路造影,屬於無創性檢查,不用對比劑,而采用重T2WI成像,富含遊離水的尿液呈高信號,用MIP技術行三維重組,獲得類似X線尿路造影圖像,主要用於檢查尿路梗阻性病變。

7.蜘蛛足:腎的囊性畸形,IVP示雙側腎盂腎盞拉長,變形,呈“蜘蛛足”樣。

8.腎自截:晚期腎結核可見腎結核在愈合過程中出現纖維性病變,造成腎盂腎盞變形狹窄,可繼發腎盞積水。晚期病變鈣化,嚴重時病變腎髒鈣化廣泛,腎功能喪失,稱“腎自截”。

9.抱球狀:腎細胞癌發生時,腎動脈血管造影表現病變腎的腎動脈增粗,腫瘤周圍血管移位、分離、牽拉變直、有時可形成“抱球”狀。

七、神經係統:

1.腦挫傷(cerebral contusion):腦內散在出血灶,靜脈淤血、腦水腫和腦腫脹。

2.硬膜外血腫(epidural hematoma):多由腦膜血管損傷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間隙,血腫較局限,呈梭形。

3.硬膜下血腫(Subdural hematoma):多由橋靜脈或靜脈竇損傷出血所致,血液聚集於硬膜下腔,沿腦表麵廣泛分布。

4.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腦血管閉塞所致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即為腦梗死。

5.靶征(target sign):部分血栓動脈瘤CT增強掃描時,中心和瘤壁強化,其間血栓無強化,呈靶征。

6.動-靜脈畸形(A-V malformation/AVM):最常見的腦血管畸形,好發於大腦前、中動脈供血區,由供血動脈、畸形血管團和引流靜脈構成。

7.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種慢性脊髓退形性疾病,可為先天性,或者繼發於外傷、感染和腫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擴張積水和脊髓空洞形成兩型。

8.皮質扣壓征:位於顱內腦外病變(腫瘤)直接壓迫腦回,對應腦白質受壓塌陷,病變增大時腦皮質包繞腫瘤的征象。

關鍵字:醫學影像,名詞解釋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