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溢奶、哭鬧、排便異常,怎麼辦?

作者:佚名 來源: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日期:17-09-18

女嬰,4月14天,主訴“長期腹瀉”。出生後母乳喂養,每天喂奶10-12次,偶爾溢奶,每天排稀便6-7次;滿月後大便呈稀水樣,帶少許粘液、泡沫,有水、便分離現象,排氣時有少許便便,排便時無哭鬧。

多次糞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大便隱血。

止瀉藥、抗生素治療無效。

出生體重3200g,身長50cm,目前體重6.5kg,身長62cm。查體:腹稍脹,輕度紅臀,肛周略紅。

這個寶寶為何出現溢奶、稀便?似乎很多寶寶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

“宋慶齡講壇暨醫學論壇2017年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育保健專業委員會年會”於2017年9月15日-17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召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盛曉陽教授在兒保論壇上為大家帶來了《嬰兒胃腸功能紊亂鑒別和處理》的學術講座,幹貨滿滿。

嬰兒功能性胃腸紊亂(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患兒出現消化道症狀,但是無法用器質性病變或生化異常來解釋的消化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主要包括7類:嬰兒反流、嬰兒功能性腹瀉、嬰兒功能性便秘、嬰兒反芻綜合征、周期性嘔吐綜合症、嬰兒腸痙攣、嬰兒糞便滯留等。

據盛教授介紹,嬰兒期,FGIDs的發生率高達50%,具體每一種表現約20%-25%。

每2名嬰兒中就有1名FGIDs

61.1%的嬰兒有1種症狀,26.3%的嬰兒有2種症狀;3.0%的嬰兒有4種;0.8%的嬰兒有5種症狀。

在對嬰兒胃腸功能紊亂的介紹中,盛教授提到,為快速、準確地篩查和處理臨床常見的FGIDs,由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牽頭,聯合國內兒童保健、消化、免疫專家,在參考國外相關指南的基礎上,推出了GPS篩查幹預流程。

GPS篩查幹預流程參考羅馬III/IV 診斷標準製定,更符合中國兒童保健醫生使用。這套流程有著更明確的診斷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漏診。而且,GPS篩查幹預流程更重視功能性和器質性的鑒別診斷,明確轉診的危險信號。

這個流程針對不同症狀,主要包括頻繁溢奶、過度哭鬧、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長/大便幹結、稀便。

1

頻繁溢奶

症狀:嬰兒胃內容物從口腔和鼻腔反流溢出,每天2次或以上。

評估內容

注意:臨床醫生和父母需對頻繁溢奶的症狀進行鑒別,可能與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過敏、嗜酸粒細胞性食管炎和幽門肥厚性狹窄等相混淆。

嬰兒發生溢乳,該如何處理?

■醫生需要普及溢奶相關知識,安撫家長情緒。

約40%-60%的嬰兒每天都會溢奶超過1次。各位父母不必擔心的是,溢奶症狀會隨著嬰兒月齡增加而有所減輕:6-8月齡後溢奶次數減少,1歲左右大部分將會消失。

除此之外,配方奶喂養的嬰兒比母乳喂養的嬰兒更容易出現溢奶,奶瓶喂養的嬰兒比親喂更容易出現溢奶。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嬰兒出現溢奶,家長必須嚴密觀察嬰兒生長發育情況:體重、身長和頭圍增長。

■提倡母乳喂養,順應寶寶的需求適量喂養:嬰兒喂養可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強迫喂養、過度喂養,一次喂奶時間建議不超過20分鍾。

■改進哺乳姿勢,減少過多氣體吞入:家長應該在嬰兒清醒狀態下,取半坐位或斜位喂養嬰兒。母乳喂養時,嬰兒應該含住大部分乳暈;奶瓶喂養時,乳汁要充滿乳頭。

■喂奶後正確拍嗝:家長喂完後需將嬰兒豎抱,用手輕拍背部;也可在喂奶3-5分鍾後暫停哺乳,輕拍背部,再繼續哺乳。

■仰臥時可將床頭抬高15-30度。

■家長應在嬰兒哺乳前更換幹淨的尿布,減少哺乳後因體位改變導致的溢奶。而且哺乳後盡量不要讓患兒下肢高於腹部。

■必要時,可讓嬰兒嚐試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加速胃排空而減少溢奶。

2

過度哭鬧

症狀:5個月內的而嬰兒,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難以安撫的長時間哭鬧、煩躁或易激惹。

評估內容

注意:臨床醫生和父母需對“過度哭鬧”的症狀進行鑒別,可能與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過敏、腸梗阻、腸套疊、遺傳代謝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相混淆。

如何安撫過度哭鬧的嬰兒?

■醫生需要普及“過度哭鬧”相關知識,安撫家長情緒。

“過度哭鬧”隻是一過性現象,大多於5月齡後好轉甚至消失。醫務人員要鼓勵家長以積極的心態麵對問題。同時,注意產後母親的情緒和訴求,謹防產後抑鬱。

除此之外,醫生和家長一起可製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輪流看護等。家長要定期帶著嬰兒進行健康檢查,評估嬰兒的體格生長和心理行為發育。

■安撫嬰兒情緒。

繈褓法:用大方巾緊緊包住嬰兒,類似於子宮的束縛,讓嬰兒獲得安全感。

按摩法:溫熱手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的按摩撫觸,或者以熱毛巾覆蓋腹部。也可采用袋鼠式護理的方式,豎著抱孩子,使得家長肩頭按壓嬰兒腹部,改善腹部症狀。

噓聲法:對著嬰兒的耳朵,有節律、柔和的發出單調的噓噓聲,讓嬰兒安寧平靜;也可利用洗衣機、吸塵器、汽車引擎的聲音,或者播放有節律的聲音、音樂安撫嬰兒。

搖晃法:輕輕搖晃嬰兒,切忌幅度過大。

吮吸法:讓嬰兒吸吮安慰奶嘴。

■提倡母乳喂養,順應寶寶的需求適量喂養。家長需要避免“一哭就喂”和“過度喂養”,減少胃腸脹氣,但是也不要讓嬰兒等待太久才去喂養。

喂養結束後拍嗝可減少胃腸脹氣。喂養結束2小時後也可適當地進行腹部按摩,幫助排便排氣。

■配方奶喂養伴有脹氣、大便稀症狀,醫生推薦部分水解配方或短期選擇低/無乳糖配方。

3

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長/大便幹結

排便困難:排便用力和哭鬧至少10min才能排出軟便。

排便間隔長:嬰兒1周內排便3次或更少。

大便幹結:大便幹,符合糞便形狀分級中的1-3型。

評估內容

注意:臨床醫生和父母需對“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長/大便幹結”的症狀進行鑒別,可能與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腸息肉、肛裂和牛奶蛋白過敏等相混淆。

如何安撫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長/大便幹結的嬰兒?

■醫生需要普及“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長/大便幹結”相關知識,安撫家長情緒。

排便困難多因腹腔內壓力增高與盆底肌鬆弛不協調導致;排便間隔長可能與嬰兒腸道的生長有關;大便幹結多見於配方奶喂養的嬰兒,也可能出現在輔食添加不當、水分攝入不足的嬰兒。平時可教育家長做好飲食記錄和排便記錄。

■做好臀部護理,避免肛裂和肛周膿腫。

■培養嬰兒規律性的排便習慣。

每天1次,餐後15分鍾左右,鼓勵如廁,時間持續3-5分鍾;家長應避免在嬰兒排便時人工刺激肛門直腸,不要使用肥皂等堿性刺激物來幫助嬰兒排便;同時,盡量避免使用開塞露。

給能夠獨坐的嬰兒選擇適當的坐便器,原則是要讓嬰兒坐便時腿部要有著力點。

排便訓練時,家長要有足夠耐心,不要向嬰兒施加壓力。

■家長以嬰兒臍部為中心,順時針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蠕動。

■家長可讓嬰兒多做運動,被動操或主動操,促進腸蠕動。

■提倡母乳喂養,乳母避免進食辛辣食物。家長可以給嬰兒適當添加輔食,提供適量的纖維素、脂肪和水分,但是需避免不必要的鈣、鐵、鋅的補充。

■配方奶喂養的嬰兒推薦選擇未額外增添棕櫚油或改善棕櫚酸結構、添加益生元的配方。

4

稀便

症狀:糞便量大,不成形,糞便形狀圖:6型或7型。

評估內容

注意:臨床醫生和父母需對“稀便”的症狀進行鑒別,可能與胃腸道感染性疾病、牛奶蛋白等食物過敏和炎症性腸病等相混淆。。

■醫生需要普及“稀便”相關知識,安撫家長情緒。

對於體重、身長、頭圍增長速度正常,且不伴有其他嚴重症狀的嬰兒,家長可以繼續觀察,繼續喂養。教家長記錄飲食日記和排便日記。

部分新生兒(尤其是母乳喂養兒)每晝夜大便次數可達6~7次,每次喂養時均會排出少量大便。這可能與嬰兒肛門括約肌發育不完善有關。

嬰兒大便中摻雜奶塊或其他為消化食物並不少見。

■家長需做好嬰兒臀部護理,便後使用清水清洗,用柔軟毛巾吸幹,抹上護臀膏。

■家長需正確清潔和消毒嬰兒喂養器皿。

■提倡母乳喂養,乳母飲食均衡,避免過於油膩。家長適時給嬰兒添加輔食,避免因“消化不良”而限製飲食;每天還需評估嬰兒飲食量,避免限製或過度喂養。

水果、米粉等低脂高碳水化合物也要適量限製。

■配方奶喂養推薦使用益生元配方奶,或短期應用乳糖/無糖配方。

關鍵字:溢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