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縱裂和小腦膜密度增高,您還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嗎?

作者: 李善傑 來源: 新鄉醫學影像 日期:17-05-29

        解剖:

        硬腦膜伸入大腦縱裂形成大腦鐮,伸入大腦半球與小腦間形成小腦幕,相應部位即形成大腦鐮硬膜下間隙及小腦幕硬膜下間隙;

        病因:

        橋靜脈破裂,出血積聚於大腦凸麵的硬膜下間隙,形成常見的顱骨內板下新月形硬膜下血腫,如出血積聚於大腦鐮及小腦幕硬膜下間隙,即形成較少見的大腦鐮或小腦幕硬膜下血腫。

        影像:

        1.大腦鐮硬膜下血腫

        (1)單側多見,表麵光整,呈弧形、波浪狀;

        (2)有占位效應,鄰近腦回腦溝受壓,大腦鐮移位;

        (3)表現為大腦鐮帶狀高密度影,寬約 2~8 mm,CT值約 63~73 HU,密度均勻;

        (4)鄰近結構:腦溝、 腦池正常,周圍腦實質無水腫;

        2.小腦幕硬膜下血腫

        (1)單側小腦幕扇形高密度影,近幕緣側光滑、銳利,遠離幕緣側邊緣模糊,密度較低,周圍腦組織無水腫;

        (2)橫斷位可表現為“八”“M”“U”“V”型,累及大腦鐮可表現為Y型

        3.血腫與相鄰蛛網膜下腔不通

        4.隨訪複查,血腫多吸收較慢。

        鑒別:

        1.大腦鐮鈣化 CT 值較高,可達 200 HU 以上。

        2.縱裂池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1)範圍相對較廣泛,常見其他部位腦溝、裂、 池內有高密度影,而大腦鐮硬膜下血腫相對局限。

        (2)大腦鐮硬膜下血腫不會出現在胼胝體的前鉗和後鉗。

        (3)縱裂池內出血外緣呈毛刺狀,出血量多量呈羽毛狀。大腦鐮硬膜下血腫外緣相對規整。

        (4)縱裂池內出血多在一周內消失,而大腦鐮硬膜下血腫側吸收較慢。

關鍵字:大腦縱裂,小腦膜密度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