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診斷標準哪個是“金”

作者:GLORIA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10-29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是由許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某些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遺傳病。隨著老年人的增加,骨質疏鬆引起的各部位的骨折和由此引起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下降及醫療費用的增多成為人們關心的大事。而骨質疏鬆也被列入綜合健康檢查之列。那麼,骨質疏鬆至今是否有了診斷的“金標準”?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原304醫院)李玲教授在做客《專家訪談錄》時就我國骨質疏鬆症的診斷現狀及標準給予了分析。

   1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指標

  目前,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以骨密度BMD)測定作為標準。具體而言,臨床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完整內容應包括兩個方麵:確定骨質疏鬆和排除其他影響骨代謝的疾病。而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通用標準是:發生了脆性骨折及/或BMD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測定骨強度的臨床手段,因此,BMD和骨礦含量測定是骨質疏鬆症臨床診斷以及評價疾病程度客觀的量化指標。 

  脆性骨折:指非外傷或輕微外傷發生的骨折,這是骨強度下降的明確體現,也是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結果和合並症。發生了脆性骨折,臨床上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診斷標準(基於BMD測定):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與骨強度的下降有關,而骨強度是由BMD及骨質量所決定。骨密度約反映70%的骨強度,若骨密度低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會增加骨折的危險性。因目前尚缺乏較為理想的骨強度直接測量或評估方法,臨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測量作為診斷骨質疏鬆、預測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監測自然病程及評價藥物幹預療效的最佳定量標準。

  骨密度診斷優缺點

  骨密度(BMD)是指單位體積(體積密度)或單位麵積(麵積密度)的骨量,二者通過無創技術對活體進行測量。BMD及骨測量的方法較多,不同的方法在骨質疏鬆症的診斷、療效的監測、骨折危險性的評估作用也有所不同。臨床上應用的有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外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pDXA)以及定量計算機斷層照相術(QCT)。其中DXA測量值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骨質疏鬆症診斷的金標準。

  基於DXA測定:骨密度值低於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於或大於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鬆。符合骨質疏鬆診斷標準同時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時為嚴重骨質疏鬆。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T值=(測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 

      1   

  T值用於絕經後婦女和50歲以上的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對於兒童、絕經前婦女和50歲以下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議用Z值表示。

  Z值= (測定值- 同齡人骨密度均值)/同齡人骨密度標準差

  缺點:不能反映骨質量,隻反映骨密度。同時,受樣本人群的影響,因此從國外引進的設備一定要在國內做大樣本人群的檢測。

  推薦閱讀:

  國骨質疏鬆症高發 經濟負擔沉重

  骨質疏鬆性骨折預防再骨折對策

關鍵字: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診斷標準,骨密度,BMD,李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