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個體化治療及轉化醫學新進展

作者:伊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4-28

2015湘雅腦腫瘤個體化治療轉化醫學高峰論壇現場

      走路不穩像喝醉了酒,好脾氣卻變暴躁了,不會算1加1等於幾?原來,“罪魁禍首”可能是腦袋裏長了腫瘤。4月25日,“2015湘雅腦腫瘤個體化治療及轉化醫學高峰論壇”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神經外科專家共聚一堂,聚焦腦腫瘤個體化治療、轉化醫學、大數據等最新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係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教授,中南大學副校長田勇泉教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張亞卓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肖平教授,Cancer Letter雜誌主編Manfred Schwab教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江濤教授,俄克拉荷馬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係主任李敏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太交教授,中南大學醫管處處長陳翔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副所長劉昭前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薑冰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尤永平教授出席培訓班。開幕式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顱底與神經腫瘤專科主任劉誌雄教授主持。

        走路不穩,原是腫瘤壓迫生命中樞腦幹

        張雲華先生是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的一名音樂家,10年前他發現自己走路有點不穩,慢慢地越來越嚴重,就像喝醉了酒一樣。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檢查發現,原來張先生的腦袋裏長了一個長達4厘米,有1顆紅棗大的膠質瘤,而且非常靠近生命中樞腦幹。

        “正是因為腫瘤的壓迫,張先生才會出現走路不穩的症狀。實際上腦幹附近長腫瘤非常危險,有時候一咳嗽或者使勁,腫瘤壓迫腦幹的壓力增大,很可能影響呼吸和心跳,甚至可能當場會死亡。”劉誌雄教授介紹。

        手術後已10年的張先生,目前仍然活躍在歌曲創作的第一線,創作出了多部優秀作品,並且多次擔任大型公益活動的總導演。“膠質瘤的特點就是易複發,很難徹底清除,像張先生這樣很多年都沒複發的非常少見。”劉誌雄教授表示。

        據統計,在全身腫瘤的發病率中,腦腫瘤約占全身腫瘤的5%,占兒童腫瘤的70%,成為近年來高發腫瘤之一。而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占所有腦腫瘤比例高達45%。

        然而,腦腫瘤在早期卻不易被發掘,常常被誤認為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而被忽視。

        “普通感冒引起的頭疼症狀過幾天就會消失,而腦腫瘤引起的症狀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繼續加重。慢慢出現手腳麻木、視力下降、不會算數、講話不清等症狀,很有可能是腦腫瘤引起的。”劉誌雄教授提醒,如果2個月以上出現頭痛,或者性格脾氣完全改變,記憶力變差,定向力差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定期進行頭部磁共振檢查,也可及時發現顱內腫瘤、腦血管病、先天畸形等神經係統疾病。

        精準手術,保護神經係統正常功能

        “如果術後患者癱瘓,或者脾氣性格不能恢複到以前那樣,或者視力也無法恢複,那麼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大大下降。我們現在不僅要切除腫瘤,更注重於神經係統功能保護。”劉誌雄教授介紹。

        目前,術前可借助功能磁共振,鑒定腦腫瘤與周圍功能區的關係。術中可運用導航定位,直接鎖定腫瘤區域,並通過神經電生理監測進一步保護,盡量避開重要功能區,還可通過熒光給腫瘤“上色”,通過顯微鏡用“有色眼鏡”將腫瘤顏色與正常組織區分開來,保證手術的精準和安全。

        劉誌雄教授介紹,目前湘雅醫院每年近2100台腦腫瘤手術,成功率高達90%。

        量身定製,個體化治療因人而異

        “腦腫瘤治療看上去是程序化的,先檢查,再手術切除,術後再放療或者化療。實際上,每個人的腫瘤性質、位置都是不一樣的,腫瘤需不需要通過手術切除,術後能不能做化療,都是因人而異的。而個體化治療就是為每個患者‘量身定製’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劉誌雄教授介紹。

        手術是不是第一選擇?劉誌雄教授表示,如果腫瘤病變很大,威脅到生命安全,那麼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案;如果腫瘤位置很深,為了切掉它可能會破壞很重要的功能,那麼就暫時不選擇手術;如果腫瘤對藥物非常敏感,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就更沒必要進行手術。

        個體化治療可結合患者腫瘤的病理類型、疾病分期、發展趨向、家庭狀況及其身體狀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計劃、合理地運用現有的各相關學科的診斷治療方法,確定出科學、合理、規範的最佳治療方案,以提高腫瘤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時間。

        “美國已提出‘精準醫學計劃’,我國也正計劃啟動,將開啟個性化醫療時代。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發展,未來可實現對疾病和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 趙繼宗院士表示。

        論壇期間,國內外頂尖專家圍繞個體化治療最新進展進行了深入探討。趙繼宗院士作“思考顱底外科”專題報告,劉昭前教授作“腫瘤個體化藥物治療與進展”專題報告。

        轉化醫學和大數據,提高臨床診治水平

        基礎研究的成果如何應用到臨床實踐呢?轉化醫學是關鍵,體現在腦腫瘤的基因特征分析與分子分型,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發和個體化醫療方麵。

        大數據時代下,用好海量數據,更是可以指導腦腫瘤的個性化治療,幫助醫生認識腫瘤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建立標準化與個性化的治療體係,並最終有效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垂體腺瘤為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生物學多樣性,少數侵襲性腺瘤治療困難,藥物治療很多不耐受,放療療效不均。並且不同病理類型的腫瘤對藥物治療和放療的反應不同,因此易導致治療過度與治療錯誤並存。而有了大數據的幫助,就可以通過建立科學標準的病例資源庫以及臨床信息和疾病生物醫學特征信息收集、分析、整合、開發及利用,從而研究腫瘤發生發展變化,認識疾病本質,尋找治療規律。

        論壇期間,張亞卓教授作“大數據時代的垂體瘤轉化醫學的研究”專題報告,江濤教授作“中國腦膠質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專題報告,蔣太交教授作“基因大數據與疾病模擬”專題報告。論壇還對如何發表高質量的學術文章作了深入探討,李敏教授作“如何書寫高水平SCI論文”專題報告。

關鍵字:腦腫瘤,個體化治療,轉化醫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