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WHO)指出,關於食源性疾病危害的新數據強調了不安全食品造成的全球威脅以及在整個食品供應鏈采取協調一致跨界行動的必要性。WHO將在下周其一年一度的世界衛生日這天專門致力於食品安全問題。
世界衛生日活動將於4月7日舉辦,屆時WHO將在“從農場到餐桌,保證食品安全”的口號下,強調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各種挑戰和機會。
“食品生產已經工業化,而其貿易和銷售也已經全球化,”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博士說。“這些變化使食品麵臨遭受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品汙染的種種新機會。”
陳博士補充說:“地方性食品安全問題可能迅速演變成國際突發事件。如果一盤或一包食品中含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原料,會使食源性疾病疫情的調查工作遠遠更加複雜。”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物質,並能導致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不安全食品的例子包括未煮熟的動物源食品、被糞便汙染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有海洋生物毒素的貝類等。
WHO正在對食源性疾病的全球負擔進行一項廣泛分析,今天發布首批結果。這項研究由WHO食源性疾病負擔流行病學參考小組負責開展,預計將於2015年10月公布全部結果。
其中一些重要結果涉及到通過受汙染食品進入人體的病毒、細菌和原生動物所引起的腸道感染。這些結果顯示,2010年中:
估計發生了涉及22種不同食源性腸道疾病的5.82億例病例,相關死亡351000例;
導致多數死亡的腸道病原體是傷寒沙門氏菌(52000例死亡);腸致病性大腸杆菌(37000例死亡)和諾如病毒(35000例死亡);
非洲區域腸道食源性疾病負擔最高,其次是東南亞區域;
受汙染食品所導致的腸道疾病患者40%以上是五歲以下兒童。
不安全食品還可帶來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在一個全球化世界中。2011年德國的大腸杆菌疫情據報告給農民和工商界造成了13億美元損失,並向22個歐盟成員國支付了2.36億美元緊急援助款。
然而,可以加強努力預防這類突發事件,具體辦法是建立強大的食品安全係統以推動政府和公眾共同采取行動,防止食品遭受化學品或微生物汙染。此外,可以采取全球和國家層麵的措施,包括利用WHO-糧農組織聯合建立的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INFOSAN)等國際平台,確保在暴發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期間能有效迅速地進行溝通。
在食品鏈的消費者這一端,公眾可在促進食品安全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遵循安全的食品衛生做法,學習如何謹慎烹飪可能有危險的特定食品(如生雞肉),以及在購買和製備食品時閱讀標簽等。WHO的《食品安全五大要點》闡明了世界各地每個人都應當知道的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基本原則。
“往往需要通過一次危機才能促使人們共同意識到食品安全問題並采取嚴肅的對策,” WHO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疾病司司長KazuakiMiyagishima 博士說。“公共衛生和經濟遭受的影響可能巨大。因此,必須采取可持續的對策,確保建立標準、核查程序和網絡以防止食品安全風險。”
WHO正在努力確保讓人人都能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品。本組織支持各國根據彙集有各種主要食品的國際食品標準、指南和行為守則的《食品法典》來預防、發現和應對食源性疾病疫情。食品安全是個交叉問題和一項共同責任,需要非公共衛生部門(即農業、貿易和商業、環境、旅遊部門)的參與以及活躍在食品、緊急援助和教育領域的重要國際和區域機構和組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