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國際疼痛論壇暨第六屆全國臨床疼痛學術會議於8月17-19日召開。今年會議的主題是“科學鎮痛、攜手共贏”,會議內容包括風濕/骨關節軟組織疼痛、癌痛、綜合疼痛以及無痛化醫院建設等11個分論壇。我們選取大會中與基層醫療相關的報告,希望醫務人員重視慢病患者的“痛”,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和滿意度。
講者:江蘇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申文
骨質疏鬆性疼痛的特征和發病機製
骨質疏鬆性疼痛的特征其表現為明顯的全身痛、夜間休息時的靜息痛或翻身痛。部分患者可僅表現為局部疼痛,其最常發生的部位依次為腰背部、髖部及四肢等。當遇到以疼痛為主訴來就診的老年患者時,應該為其檢測骨密度,以除外由骨質疏鬆症導致的疼痛。
骨質疏鬆症性疼痛的發生機製 骨質疏鬆與疼痛的相互關係及相互作用尚不明確。多數研究認為,骨質疏鬆症能導致疼痛的發生,而其導致的骨折可引起劇烈的疼痛症狀。骨質疏鬆症導致疼痛的機製尚不清楚,本文列舉5種可能的原因及相關臨床表現(表1)。目前許多臨床醫生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來緩解該類疼痛,取得了較好療效。
同時,有學者認為,疼痛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盡管許多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緩解疼痛,但並不能證明疼痛是骨質疏鬆症的結果。
有些研究結果顯示,疼痛可能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之一,而骨質疏鬆也可能是機體為緩解疼痛所采取的調節機製之一。
另有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疼痛控製不佳可導致骨質疏鬆症加重;同時,患者因恐懼藥物成癮而不願意長期使用治療疼痛的藥物,導致病情加重。
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標準
目前臨床上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通用標準為患者發生了脆性骨折(可直接診斷)和(或)骨密度(BMD)低下(BMD≤-2.5)。
BMD是骨質疏鬆症診斷、骨折發生風險預測、自然病程監測及藥物治療效果評價的最佳定量指標。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骨質疏鬆症診斷金標準。臨床工作中,醫生可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提供的測試題評估患者的骨質疏鬆症發生風險(表2)。
鑒別診斷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需要排除其他影響骨代謝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6類:
• 影響骨代謝的內分泌疾病,如性腺、腎上腺、甲狀旁腺及甲狀腺疾病等;
• 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影響鈣和維生素D吸收和調節的消化係統疾病和腎髒疾病;
• 多發性骨髓瘤、骨轉移瘤等惡性骨腫瘤;
• 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 各種先天和獲得性骨代謝異常疾病等。
鑒別診斷時需要一些輔助檢查幫助明確診斷。
基本檢查項目包括:骨骼X線片檢查;實驗室檢查中的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鈣、磷、堿性磷酸酶、血清蛋白電泳等。
此外,醫生還可根據情況監測性激素水平、甲狀旁腺激素等指標。
藥物治療
適應證
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疼痛,降低骨折風險。其適應證為:
1. 確診骨質疏鬆症患者(BMD≤ -2.5),無論其是否發生過骨折。
2. 骨密度低下患者(-2.5<BMD≤-1.0),並存在1項以上骨質疏鬆危險因素,無論其是否發生過骨折。
3. 在醫院無條件進行骨密度測定時,如果患者曾發生脆性骨折或者屬於骨折的高風險人群,臨床醫生也應考慮給予藥物治療。
藥物分類
鈣製劑及其調節劑 充足的鈣劑和維生素D是保持骨健康的關鍵。《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推薦成人每日鈣攝入量為800~1000 mg。
抗骨吸收藥物 主要包括雙膦酸鹽類、降鈣素類及雌激素類藥物。
促骨形成藥物 主要包括氟化物類藥物、合成類固醇類藥物及甲狀旁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