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證實,許多藥物的應用與骨質疏鬆的發病率升高相關,如皮質類固醇、5-羥色胺選擇性吸收抑製劑等。有學者認為,質子泵抑製劑(PPI)的應用也會引起個體髖關節骨折及其他骨質疏鬆性骨折危險性的增加。最近,加拿大學者塔爾戈夫尼克(Targownik)公布了一項長期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該文章發表在本月12日《加拿大醫學會雜誌》[CMAJ 2008, 179 (4): 319]上。
這是一項回顧性配對研究,研究人員利用加拿大人口健康研究數據庫對曼尼托巴省居民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並納入該地區1996年4月至2004年3月間被確診為椎骨、髖關節或者腕關節骨折且年齡≥50歲的患者。以年齡、性別及共病為基礎,按照病例與對照1∶3 的比例進行配比。並對PPI藥物暴露期間(範圍從≥1年到>7年)個體髖關節骨折及其他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病危險進行評估。
15792例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與47289例對照者進行配比。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整體發病風險與≤6年的PPI藥物服用史之間並未顯示出顯著相關性。但≥7年的PPI藥物服用史卻與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病風險相關[調整後OR為 1.92, 95%可信區間(CI)1.16~3.18,P= 0.011]。此外,研究者還發現,服用PPI≥5年後,個體髖關節骨折的發病風險有所增加(調整後OR 為1.62, 95% CI 1.02~2.58,P = 0.04),當其PPI服用時間≥7年時,髖關節骨折的發病風險則變得更高(調整後OR 為4.55, 95% CI 1.68~12.29,P = 0.002)。
研究者認為,超過7年的PPI服用史與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顯著增加相關,而且,在連續服用該藥物超過5年時,髖關節骨折的風險就已經增加。同時,作者也提到了本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是缺乏患者服用非處方補鈣藥物的權威資料及信息,因而無法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控製;其次,因為該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在病例與對照之間可能存在一些沒有被認識到的差異。但研究者認為,這些局限性對最終的研究結果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關於PPI造成骨折風險增加的具體機製,研究者認為,很有可能是PPI的酸抑製作用促進了骨礦物質的丟失。鑒於此,研究者強調,隻有在必要時且已證明其確實有效的情況下,才建議應用PPI。 (艾彤)
■點評
大收益與潛大的風險中求平衡
在同一期的CMAJ上,還刊登了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健康中心理查茲博士對此研究的點評。
他談到,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質子泵抑製劑(PPI)被引入以來,它就一直在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處於一種基石的地位。而最近,包括Targownik研究在內的3項大型研究均提示,PPI的應用是髖關節骨折的一個危險因素。PPI應用範圍廣泛,其對任何一種常見疾病的影響,都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PPI是目前應用的酸抑製劑中效力最強的一種,其長期應用與骨折之間的相關性可能與誘導性胃酸分泌過少而導致鈣吸收不良有關,但是這一理論還沒有經過研究證實。
觀察性研究在評估與治療性幹預相關的危險時,特別容易產生混雜,因為藥物的應用經常會與共病、生活方式或者其他藥物的應用相關,而這些因素也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現有的幾項研究均為數據庫資料的回顧性研究,故其結果尚需進一步的隨機對照研究或者前瞻性隊列研究來證實。
臨床醫生在開具處方時,應權衡已證實的PPI收益與潛在的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病風險,從而做出恰當的決定。 (艾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