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場:從“傷不起”到“不再傷”

作者:本報記者 張靜文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8-13

 倫敦奧運會的賽程已接近尾聲,運動員們在賽場上的拚搏,除了帶來了賞心悅目的高水準賽事,也帶來了不少急性運動損傷的案例,並通過實時轉播的電視畫麵,讓我們目睹到了競技體育激烈、殘酷的另一麵。

  運動損傷,幾乎是每位運動員身上不可避免的魔咒,然而發生在奧運賽場上的損傷事件尤其讓人唏噓,這不僅意味著運動員四年的努力有可能白費,也意味著在競技體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運動員不斷挑戰和衝擊人體生理極限,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盤點曆屆奧運會中因傷退賽的運動員,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名單,其中不乏頂級運動員和金牌有力競爭者。如何減少和預防運動損傷,一直是體育界和醫學界共同研究的課題,與“傷”作鬥爭,是每一屆奧運會上不變的主題。  

“傷”困倫敦

  8月2日,男子舉重77公斤級比賽現場,我國運動員陸浩傑參加比賽,在抓舉第二舉試舉175公斤時,杠鈴後掉,陸浩傑試圖穩住,結果造成左肘拉傷。

  在今年4月的倫敦奧運選拔賽中,陸浩傑曾以總成績375公斤奪冠, 175公斤抓舉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在這次倫敦奧運賽場上,肘部拉傷後的陸浩傑,並沒有放棄後麵的挺舉比賽。雖然他艱難地舉起了190公斤杠鈴,但麵部扭曲,看出他是拚出了全身的力量。

  激烈的競技體育賽場,各種突發性急性損傷事件頻繁發生。與陸浩傑不同,有些損傷看起來屬於“人禍”。8月4日,爭奪銅牌的我國羽毛球女單選手汪鑫數次向當值裁判示意,場地上有汗水,希望能擦一下地,但裁判拒絕這一請求。結果汪鑫因腳滑跌倒,造成左膝蓋受傷,最終不得不傷退離場。

  更為遺憾的,是不少運動員在拿到“入場券”後因傷飲恨退賽。比如前奧運會鞍馬項目冠軍滕海濱因左小臂肌肉撕裂,且傷勢惡化,退出本屆奧運會。在得知自己的夢想破裂後,滕海濱淚流不止。外國運動員也一樣,7月29日,英國馬拉鬆傳奇老將拉德克裏夫確認因腳傷從倫敦奧運會中退賽,失去了在祖國參加自己的第五次奧運會機會,他說:“我最終無法參賽,這現實多麼令人心碎。”

  運動損傷,總是如影隨形地伴隨著運動員的體育生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 閆輝副主任醫師說,幾乎沒有一位運動員身上沒有傷病,不少頂級運動員身上,更是新傷舊傷不止一處。這是因為競技體育本身要求的平日訓練運動量和賽場上激烈程度,遠超一般人生理承受範圍,損傷難以避免。

  對賽場上的“傷不起”,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複科主任陳卓銘更關注隱形損傷,他向記者介紹說,相比急性損傷,隱形的損傷更應該值得關注,比如花樣遊泳項目需要運動員在水下“構圖”,需要長時間的潛水和憋氣,常年、長時間的缺氧訓練,有可能對腦神經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在職業生涯結束後若幹年,可能會飽受後遺症困擾。  

 重新認識競技風險

  河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人體運動科研所所長劉建國說,競技體育項目中,不同運動項目可能造成不同的損傷結果,其運動風險也截然不同。

  為何有的部位容易受傷呢?閆輝指出,損傷的部位一般都有解剖上的弱點,比如籃球會容易傷膝蓋,這是因為籃球運動過多要求半蹲位滑步等運動,使得膝蓋彎曲30度,這一角度還暴露生理弱點,會使得肌肉比較鬆弛,不能有效保護關節。而引起大多數足、腿、髖部損傷的生物機械因素是過度旋前,輕微的旋前位是正常的且可通過分散足部的衝擊力而防止損傷。然而,過度的旋前卻可引起足、膝和腿部的疼痛。有些肢體過度旋前的人,踝關節過度屈曲以至於在行走或跑步的過程中足弓接觸地麵,如同扁平足的情形。肢體過度旋前的跑步者長距離跑步後會出現膝痛。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複科主任陳卓銘指出,從損傷部位來看,腿部是幾乎所有的運動員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比如長跑、競走、跳高、跳遠等主要依靠下肢來完成的運動項目中尤為常見。

  但是,有些競技項目則依靠上肢,比如單雙杠、羽毛球、網球、吊環等,這些項目中運動員的傷病也以手部和肩部居多。而背部也是容易受傷的部位,美國著名遊泳運動員菲爾普斯背部一直有傷,曾因傷退出過比賽。專家指出,運動員受的傷雖然集中在上肢、下肢、腰、背等部位上,但是在拳擊、籃球、足球等對抗性強的項目中,許多運動員會因衝撞臉部受傷。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運動損傷是按運動項目來命名的,比如說舉重者腰,就是指由損傷引起的腰部肌腱和肌肉的痙攣和疼痛。專家指出,任何暴力均可造成腰部肌腱和肌肉的撕裂。常見的是需用力量來推或拉巨大阻力的運動,比如在舉重運動從地麵舉起重物時,可發生在需要突然扭轉腰部的運動,這一情況也會出現在籃球比賽中的轉身投籃動作、棒球比賽中的揮棒動作和高爾夫球中的揮杆動作等。

  專家指出,對於專業運動員,一些運動損傷幾乎無法避免,比如足球運動的慢性創傷公認的是“足球踝”(骨關節炎) ,其發生率在專業足球隊員中,約為9 0 %。而標槍運動員的肘關節骨關節炎( 又稱投擲肘) 發生率近1 0 0 %。

減少損傷要及時

  “損傷的發生,多半是訓練的強度不夠,賽前的準備也不夠,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動作,就很容易發生損傷。” 閆輝指出,錯誤的訓練方法、解剖結構異常會造成在機體某部位的應力大於另外部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軟弱也易引起運動損傷。這類損傷多由慢性勞損引起,而勞損又來自反複活動使易感組織損傷。

  溫優良說,運動損傷發生後必須立即治療,措施一是冰敷降溫,二是加壓包紮。此外還包括休息和抬高患肢。損傷部位應立即得到休息,以減少出血和腫脹並防止損傷加重,所以發生急性損傷後還繼續比賽,從醫學角度並不提倡。

  專家指出,冰可通過多種機製減輕疼痛和腫脹。損傷部位腫脹是因為液體從血管滲出,冰能使血管收縮,從而減少液體的滲出量,減輕傷處的腫脹。傷處皮膚溫度降低後可減輕疼痛和肌肉痙攣。而用彈力繃帶或膠布包紮,抬高傷處到心髒平麵以上等措施可減輕腫脹。

  為了預防損傷,一些激烈的體育運動中,佩戴護具也很重要,比如給舉重運動員帶護腰帶,可預防腰部損傷。但是,有的運動則沒有防護絕招。比如跳水運動員最易發生眼底視網膜剝離和出血,重者影響視力,但卻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  

不再傷”挑戰“體育精神”

  “運動醫學的最終目標和最大理想,是讓運動員在衝擊獎牌、挑戰人類極限的同時,不傷及到身體。” 閆輝說,“不再傷”是個很高的目標。

  事實上,通過電視機轉播出去的運動損傷畫麵,也引發人們重新審視競技體育的意義和精神:在麵臨運動損傷及風險時,是避免損傷重要,還是全力以赴拚搏,甘冒損傷風險以取得好成績更重要?

  陸浩傑在肘部扭傷後,帶傷堅持比賽,以及2008年劉翔因傷放棄比賽,都曾引起網絡的熱烈討論:在已受傷的情況下,是應該堅持還是應該果斷放棄?

  曾經的跳水運動員胡佳,因患有視網膜脫落的眼傷被迫離開10米跳台。在接受手術後,仍麵臨視網膜脫落的危險。胡佳說:“我曾經想象過各種困難,也想過自己怎麼麵對,但我從沒有想過會是眼睛的問題。那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是鬥不過命運的無奈。”

  有專家指出,這些年來,宣傳上一直過度美化“帶傷參賽”、“堅持第一”等,某種程度上,換個視角,從保護運動員的角度出發,放棄與奧運精神和 “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並不違背。有醫學專家從運動醫學的角度指出,運動醫學的責任不是治療,而是預防。運動醫學的責任不僅是對運動員的傷病做出治療,更高的層次是對傷病的預防。在明知道損傷風險增大時,也應該考慮是否應該去冒風險。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康複理療科主任溫優良指出,運動損傷最為關鍵的是發生損傷的位置。比如肌肉拉傷,一個月左右可以消除腫脹,骨折也能在3到6個月就可以恢複。但是有的損傷可能難以恢複,在這種情況下,需不需要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專家指出,應該適當調整看待競技體育的角度。至少掌聲也要送給因傷放棄比賽的運動員們,他們懷揣夢想,但卻止步夢想,理應受到尊敬。

關鍵字:奧運賽場,傷不起,不再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