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之一,也是疼痛科的常見疾病,其主要侵襲髖關節和膝關節等大關節,對患者生活質量可造成很大影響。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對現有治療方法的指南和研究進行了嚴格的係統評價,並於2007年頒布了新的髖/膝骨關節炎臨床治療指南。指南將治療方法分為常規治療、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4個方麵,並逐一進行了詳細論述。本文將對該指南進行介紹,期望對全科醫生的臨床工作有所幫助。
常規治療
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聯合應用是最佳治療方案。
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運動、減輕體重、健康教育;藥物治療包括鎮痛藥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等。
非藥物治療
健康教育 建議對所有髖/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如治療目的、生活方式改變的重要性、運動和活動頻率、減輕體重及其他可減輕損傷關節負擔的方式)。前期主要關注患者主動治療,而不是健康專家為主的被動治療,後期重點鼓勵患者堅持非藥物治療方案。
隨訪 定期電話隨訪可改善本病患者的臨床狀況。醫務人員每月定期隨訪可改善患者自我護理水平,明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且效果最長可維持1年。
物理治療或輔助器械 物理治療師給予適當指導,或使用適當輔助工具(手杖、助行器)可改善患者症狀。
運動 鼓勵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肌力鍛煉和增加活動範圍的鍛煉,且須有規律地堅持。有研究顯示水中鍛煉對有症狀的髖關節炎可能有效。此外,還應鼓勵患者有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及在家中鍛煉股四頭肌肌力。
其他 其他非藥物治療建議包括以下幾方麵。① 鼓勵體重超標患者減輕體重,並將體重維持在較低水平。② 輕中度膝關節內翻或外翻不穩患者,采用護膝可有效減輕膝部疼痛和不穩,減少摔倒風險。③ 墊鞋墊可減輕疼痛,並改善行走。側方楔形鞋墊對有症狀的脛骨內側髁疼痛患者可能有益。④ 某些熱療可能會減輕患者症狀,推薦的方法有電透熱療法、熱敷、熱水浸泡或蠟療。低溫療法則包括冷敷或用冰按摩。⑤ 經皮神經電刺激可短期緩解髖疼痛。⑥ 有症狀的膝關節骨關節炎者可采用針灸治療。但有研究顯示,針灸緩解疼痛效果較弱,且療效主要集中在治療2~6周後。
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關節置換術 本病患者經非藥物和藥物治療聯合應用後,疼痛緩解不明顯,功能未改善者,須考慮關節置換術。對臨床症狀嚴重、功能明顯受限且生活質量降低者,關節置換術比保守治療更有效,成本效益更高。總體上,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患者恢複正常功能較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更好。年齡與手術療效不相關,但高齡、術前疼痛嚴重、伴肌肉骨骼並發症(如腰背痛、非手術側髖關節炎)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效果較差。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單間室骨關節炎患者有效。
截骨術 對症狀典型,尤其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年輕或成年髖骨關節炎患者,應采用截骨術和保留自身關節的手術。對症狀明顯、年輕、活動較多的單髁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脛骨高位截骨術可作為替代療法,並可延期10年再行關節置換術。
關節鏡下衝洗和清理術 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鏡下衝洗和清理術的治療仍存在爭議,盡管有研究顯示其短期內可改善症狀,但也有研究顯示其隻起類似安慰劑的作用。目前認為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關節衝洗、遊離體清除、關節軟骨清理磨平、破損半月板修補和骨刺清除)是膝骨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方案,但其有效性和適應證仍存在爭議。
關節融合術 關節融合術可作為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置換術失敗後的補救措施。
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融合術最常見的適應證是嚴重疼痛及先前關節置換術重建膝關節引起的關節不穩。禁忌證包括對側髖/膝關節已行關節融合術、同側髖或踝關節有嚴重骨關節炎。所有膝關節融合術均可能出現下肢縮短(2.5~6.4 cm),並發症(腓總神經麻痹、置入物引起的疼痛、血栓性靜脈炎及罕見的切口不愈合)發生率可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