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6
特殊檢查
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檢查,可見左側鎖骨、雙側肋骨、雙側肩胛骨、肱骨頭、胸骨、脊柱、骨盆、雙側股骨等多處代謝異常增高灶,最大SUV值(左側鎖骨近胸鎖關節處)為15.27,CT平掃骨窗示上述高代謝灶均為溶骨性破壞,部分伴軟組織腫塊形成。胸部PET圖像示縱隔、左肺門可見2處高代謝病灶,PET-
CT融合圖像顯示分別為1.0 cm×1.4 cm及1.0 cm×1.2 cm腫大淋巴結,其SUV值分別為7.87及3.94。縱隔見多發腫大淋巴結,最大1.2 cm×0.6 cm,最小0.6 cm×0.4 cm,不伴糖代謝異常增高。
如此廣泛的骨質改變,但患者一般情況尚可,雖有發熱,但毒性症狀不明顯,似乎不能以骨結核解釋;如果是轉移性骨腫瘤,病灶如此廣泛,患者常進入惡病質全身衰竭,似與表現不符;骨淋巴瘤有骨質破壞與臨床表現不符,即骨質破壞嚴重,但臨床表現較輕的特點,應該考慮;另外,朗罕氏組織細胞增多症也常有多處骨累及的臨床類型,也應考慮。
Step 7
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
為明確腫瘤性質,在全麻下給予左鎖骨近端活檢。術中見有灰白色膿液湧出,送普通培養加藥敏以及結核培養。吸盡膿液,見鎖骨頭內骨質破壞後空腔形成,周邊內壁為少量肉芽樣組織,予以徹底搔刮,標本送病理。
鎖骨膿液樣物快速結核培養陰性,抗酸染色陰性,不支持骨結核診斷。鎖骨活檢初步病理所見送檢組織內散在異型細胞,考慮腫瘤性病變。病理科根據形態學及免疫組化(略),考慮淋巴造血係統增生性病變,但所送組織難以確定其病變類型,建議重新活檢病變組織。
再次閱讀PET-CT,選擇左髂後上脊為重新活檢部位,在介入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
病理提示,送檢組織中見彌漫性組織細胞樣細胞浸潤,核中度異型,胞漿內多見吞噬小體,其間散在大量中性粒細胞,免疫標記結果示增生的為上皮樣細胞,CD35、CD68、CD163、S100、LYSO、LCA均呈陽性反應,考慮為淋巴造血係統惡性腫瘤,符合濾泡樹突細胞肉瘤。CD68(部分+)、MH387(部分+)、S100(+)、CD1a(-)、Langerin(-)、Ki67(2%)、CD30(部分+)、ALK(-)、LCA(+)、EMA(大細胞+)、CD3(小細胞+)、IL-4(+)、COX-2(部分+)、CD4(-)、CD8(少量+)、CD56(-)、MPO(+)、LYSO(++)、TDT(-)、CD117(-)、CD10(少數+)、CD35(++)、CD21(-)、CD61(-)、CD163(+)。
最後診斷:濾泡樹突細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
(濾泡樹突細胞肉瘤臨床特征、病理學免疫組化特征分析詳見綜述)
Step 8
治療
住院以來,患者一般情況進行性加重惡化,消瘦明顯,較入院時體重下降約5 kg,自患病以來體重下降10 kg。給予CHOP方案化療,具體如下:環磷酰胺1.2 g (第1日)+表柔比星100 mg (第1日)+長春地辛 4 mg (第1日)+地塞米鬆15 mg(第1~5日),同時予止吐、抑酸治療。化療後患者情況明顯改善,疼痛緩解,體溫平穩。此後按原方案再次化療,目前擬行第3次化療。
(濾泡樹突細胞肉瘤治療及預後分析,詳見綜述)
■ 綜述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王偉光 程韻楓
濾泡樹突細胞(FDC)存在於正常淋巴結內或結外淋巴濾泡,屬於一種非淋巴、非巨噬細胞係統的輔助細胞,參與抗原遞呈及免疫應答反應。
濾泡樹突細胞肉瘤(FDCS)是一種發生在結內和(或)結外器官的少見類型腫瘤,由門田(Monda)等於1986年最先報道。至2008年,據協和醫院統計,全球報道不超過200例。
在2008年第4版WHO淋巴造血組織腫瘤分類中正式明確了濾泡樹突細胞肉瘤這一名稱,不再使用以往的濾泡樹突細胞腫瘤,從而強調了該腫瘤作為一種肉瘤而非淋巴瘤或癌的臨床生物學行為。
臨床特征
多表現為淋巴結腫大及無痛性腫塊,大多數病變發生在頸部、縱隔及腋下淋巴結,未有腹股溝淋巴結累及的報道。近30%的病例發生在結外如肝脾、扁桃體、腹腔內軟組織等部位。
複旦大學腫瘤醫院病理科回顧了自1994年至2003年,全球報道的67例結外FDCS,臨床特征如下:患者年齡14~80歲,平均46歲,發病高峰期30~70歲;女性略多見,男女比例為1:1.4;發病部位依次為肝和脾(16例)、扁桃體(8例)、小腸及其係膜(6例)、縱隔(6例)、頸部軟組織(5例)、腹膜後(5例)、咽(3例)、胰或胰旁(3例)、軟齶或硬齶(2例)、鼻咽(2例)、甲狀腺(2例)以及右頜下、腮腺、肺、胸壁、乳腺、胃、結腸、直腸和周圍軟組織(各1例)。症狀因腫瘤所處部位而異。
陳(Chan)等報道17例患者,平均年齡40歲,女性稍占優勢。其中7例表現為淋巴結腫大,10例為結外腫瘤,腫瘤最大直徑平均6.7 cm。比德爾(Biddle)等報道16例頭頸部結外FDCS,其中4例發生在扁桃體,4例位於咽部,2例在齶部,5例發生於軟組織,1例在甲狀腺。德帕斯(De Pas)總結了自1986年至2006年共184例樹突細胞肉瘤 [DCS,其中129例FDCS,55例指狀突樹突細胞肉瘤(IDCS)],剔除41例(非英文),淋巴結累及60%,結外器官中肝27%、脾18%、皮膚15%、肺12%。
病因及發病機製
尚未明確,目前報道,和透明血管型的Castleman(HVCD)病有一定的相關性。Chan曾報道1例發生於鼻咽部的HVCD患者,8年後發現同時伴有FDC增生,11年後確診為FDCS。由此推測,HVCD可能是FDCS的癌前病變。
病理學免疫組化特征
FDCS細胞通常對正常的FDC特征性標記呈陽性反應,如R4、R23、Ki-
M4、Ki-FDC1p和CD35,報道較多的陽性抗原是存在於濾泡中心細胞的細胞抗原CD21,其他報道的標記還包括HLA-DR、CD45、S100、vimentin、EMA、Ki-
67。但FDCS細胞一般對CD20、CD1a、MPO、CD34、CD79a、CD30、LCA呈陰性反應。
2002年國際淋巴瘤研究協作組(ILSG)根據61例組織細胞和樹突細胞腫瘤的免疫組化分析結果,推薦應用CD21、CD35、CD1a、S100、CD68、LYS作為常規組織細胞和樹突細胞腫瘤初篩抗體。
FDCS表達CD21+、CD35+、CD1a-、S100-、CD68-、LYS-。
治療
局部病變采取手術?放療?手術+放療?
De Pas等複習FDCS 98例(局限性病變83例),在局限性病變中部分患者行單純性手術治療,其複發率近40%;對於手術後同時行輔助化療的患者複發率也達到了32.6%,提示在根治性手術切除後,輔助放化療在提高患者無病生存率上沒有顯著意義。因此對於局限性病變患者,不支持使用放化療等輔助治療手段。
對於全身病變,治療則以化療為主,常用CHOP方案。
預後
以往認為FDCS是一類惰性的低度惡性腫瘤,但目前的大宗病例分析和文獻複習均提示FDCS具有較高的局部複發率和轉移率,屬於一種中度惡性腫瘤,生物學行為上更接近於肉瘤。
有學者認為FDCS如果表現出高級別特征,如彌漫性生長方式、間質內淋巴細胞較少、瘤細胞異形、有較多核分裂象和壞死,可能提示預後不良。
Chan曾認為腫瘤位於腹腔內、核分裂象>5/10 HPF、瘤細胞異型性明顯和凝固性壞死均為預後不良的指標;但鹽飽(Shia)等經過統計學分析後,難以將以上任何因素與預後相關。與FDCS預後相關的生物學指標尚有待於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