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等的一項研究發現,鈣化層和軟骨下骨可能在膝關節原發性骨關節炎(OA)發生和進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論文發表於12月15日發表在《中國修複重建外科雜誌》[2011,(12):1434]。
該研究共收集到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30 例30 膝原發性OA 患者自願捐贈的新鮮脛骨平台標本,其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5.1歲,平均病程為16.6歲,患膝內翻畸形平均9.3°。觀察關節軟骨退變特點,參照Mankin 評分標準評分並分期;觀察鈣化層及軟骨下骨病理改變。應用Image Pro Plus 6.0 圖像分析軟件測量軟骨和軟骨下骨結構參數,包括軟骨全層(total articular cartilage,TAC)厚度、鈣化層(articular calcified cartilage,ACC)厚度、ACC/TAC 比值、軟骨下骨板(subchondral bone plate,SCP)厚度以及骨小梁體積分數(trabecular bone volume,BV/ TV)。
結果顯示,大體觀察內側平台軟骨退變較外側嚴重,內側平台軟骨Mankin 評分為12.4分,顯著高於外側平台的8.3分(P=0.000)。根據Mankin 評分結果在60個標本中,14 個為OA 早期,可見軟骨淺表層裂隙、潮線複製和軟骨下骨增厚;19個為OA 中期,可見軟骨深層裂隙、多發軟骨下骨吸收陷窩和明顯增厚的軟骨下骨;27 個為OA 晚期,可見軟骨全層缺失、軟骨內化骨和“象牙化”軟骨下骨。軟骨和軟骨下骨結構參數測定示:內側平台TAC 厚度顯著低於外側平台,ACC/TAC 比值、BV/TV 及SCP 厚度顯著高於外側平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內、外側平台ACC 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