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周君琳、李永舵、田慶顯等人在中華醫學會第十三屆骨科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國際COA學術大會上發表論文,旨在探討不同內固定方式對不同後踝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學效果及臨床療效。
研究組根據後踝骨折模型製作後踝骨折標本18對,根據後踝骨折塊占脛骨遠端關節麵1/4、1/3和1/2,分成3大組,每大組6對(12個踝關節),再隨機分為A、B兩組,複位骨折後,A組以2枚3.5mm鋼質半螺紋拉力螺釘自後向前固定,B組以“T”型3孔橈骨遠端鋼板經塑型後以4枚螺釘固定(近端2枚為3.5mm皮質骨螺釘,遠端2枚為3.5mm鬆質骨螺釘)。於踝中立位置於生物力學實驗機上,做加載實驗,記錄後踝骨折經內固定後發生位移(內固定失效)時加載力的大小,單位以KN表示,收集數據並進行統計學處理。生物力學測試結果顯示,應用兩枚螺釘由後向前固定1/4、1/3和1/2後踝骨折時,其固定失效的加載強度均顯著低於3孔T形鋼板組(分別為4.60±0.27KN vs 4.10±0.13KN、4.12±0.14KN vs 3.20±0.12KN和3.72±0.18KN vs 1.98±0.18KN, p<0.05)。
此外,研究組於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應用螺釘或鋼板螺釘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後踝骨折患者31例,均為初次、閉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齡19-65歲,平均55歲。其中對14例後踝骨折波及脛骨遠端關節麵≤25%者行2枚拉力螺釘內固定,對17例後踝骨折波及脛骨遠端關節麵>25%者行鋼板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應用Leeds標準進行功能評定。術後隨訪6-18月(平均12個月) , 所有骨折均獲得骨性愈合,愈合時間為8-12 周(平均10 周) 。 療效評定: 優28例,良3例,優良率100%。
研究認為,對於三踝骨折的後踝骨折的治療不僅應解剖複位,尚應根據骨折不同大小采用不同的內固定方法:當骨折塊波及關節麵≤25%時應用拉力螺釘內固定,>25%時采用鋼板螺釘內固定,以提供牢靠固定、滿足早期功能鍛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