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鏡診療技術的開發與普及,我國學者正在努力製定體現我國內鏡發展水平、適合中國國情的臨床指南,包括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小腸鏡、膠囊內鏡、老年患者內鏡等操作或臨床應用,以及早期結直腸癌、胃食管靜脈曲張、炎症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巴雷特(Barrett)食管等的診治共識意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歐洲消化內鏡學會(ESGE)和世界消化內鏡組織(OMED)等已經製定、發表了一係列有關消化內鏡臨床應用的指南與共識意見,可供我國消化內鏡學界在製定相關指南時借鑒,也是我國各級內鏡醫師學習、參考的繼續醫學教育資源。
■ 借鑒一
有關特許與認證的指南體現了專業學會在保證內鏡診療的醫療質量、防止內鏡診療被濫用、保護內鏡醫師的執業權益方麵的努力。
相關指南闡述了醫院、醫師開展內鏡診療的準入製度,包括內鏡新技術的操作資格。例如,《膠囊內鏡術的認證與許可指南(2005)》提出,膠囊內鏡的培訓要求包括:完成消化內鏡的培訓,包括對小腸疾病的識別和處理;勝任並被許可操作胃鏡、結腸鏡和小腸鏡;熟悉膠囊內鏡的軟、硬件係統;專科培訓時進行過膠囊內鏡的正式培訓,完成至少8學時學分的手把手課程,前10例膠囊內鏡由經過認證的膠囊內鏡醫師審閱。
■ 借鑒二
內鏡術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後三部分的管理。在ASGE的指南中,有多達12篇探討了內鏡術前的準備,值得借鑒。
內鏡術前準備指南內容詳盡,體現了內鏡專家對患者及其疾病的臨床關懷,而不是僅限於內鏡操作的興趣。例如,內鏡術前抗凝藥需要停多長時間,是臨床上常遇到的問題。《內鏡術抗凝藥物的管理(2009)》就指出:暫停抗凝藥物4~7天,發生血栓性疾病的風險約為1%;停藥或不停藥,要根據發生血栓的風險和出血的風險權衡。這些指南的意見都是基於現有的臨床證據得出的。
■ 借鑒三
ASGE指南的推薦意見主要基於臨床循證證據,與我國通行的“常規”不盡相同。
例如,《關於內鏡操作前常規實驗室檢查的立場聲明(2008)》指出:內鏡術前不推薦常規檢查,包括凝血、胸片、心電圖、交叉配血、血紅蛋白、尿常規和生化;上述檢查應根據患者的病史和體格檢查情況及其相關的危險因素選擇進行;即使是高風險的內鏡操作,如內鏡乳頭切開術,也無證據支持需要進行常規檢查;應向育齡婦女詢問是否有妊娠情況,可考慮進行妊娠試驗。其中未提及傳染病的檢測。
■ 借鑒四
有關並發症的指南較為全麵,這些是知情決定的重要依據。
ASGE指南中有一係列是關於並發症的,包括《上消化道內鏡術的並發症(2002)》、《結腸鏡的並發症(2003)》、《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並發症(2003)》和《超聲內鏡的並發症(2005)》。其中《結腸鏡的並發症(2003)》指出,診斷性結腸鏡的並發症發生率低於0.35%;內鏡息肉切除術的並發症發生率可達2.3%,而相應的外科手術並發症高達14%~20%;診斷性結腸鏡穿孔的發生率為0.06%~0.2%;息肉切除術後出血的發生率為0.3%~6.1%。
■ 借鑒五
ASGE指南依據風險水平的分析方法可供我國專家在撰寫內鏡指南時借鑒。
ASGE的很多指南都把患者、內鏡操作等按風險水平劃分為高風險或低風險,條分縷析,並經常以圖示說明臨床路徑。
例如,《結腸癌的篩查與監測(2006)》指出:對於結腸鏡篩查未發現息肉的患者,5年內無需複查;對於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風險的患者,應從10~12歲起就開始通過乙狀結腸鏡篩查,當結腸出現多發、彌漫的腺瘤時,即有全結腸切除的適應證。
■ 借鑒六
有些ASGE指南涉及的情況反映了美國國情,我們在臨床上還很少遇到,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吞食異物的管理指南(2002)》指出:當紐扣電池嵌頓於食管時,可很快發生液化壞死和穿孔;通過放射學定位後,應立即取出,以免發生可能致命的並發症。我國相關報告很少,2009年有1例導致食管穿孔的報告,值得內鏡醫師警惕,應分秒必爭地進行處置。該指南又指出:人體攜帶毒品包裹時,由於破裂和泄漏可導致致命的後果,所以不應嚐試內鏡取出毒品包裹。這一意見體現了對內鏡醫師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