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女性66歲。因反複關節腫痛6年,皮疹、網狀青斑、發熱3年入院。患者有發熱、網狀青斑、腓腸肌壓痛、外周神經病變,結合腓腸肌活檢示血管炎累及肌層血管,診斷為結節性多動脈炎(PAN)。患者接受潑尼鬆、環磷酰胺治療有效出院。後因PAN病情活動,合並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患者二次入院,予增加潑尼鬆用量並加用黴酚酸脂,但其出現血水便和腎功能惡化,予環磷酰胺(CTX) 、甲潑尼龍衝擊,後改琥珀酸氫化可的鬆並改間斷CTX,靜脈免疫球蛋白。患者突發急性左心衰,停用靜脈免疫球蛋白,對症處理後患者症狀緩解,病情平穩出院。該病曆提示,先天性或獲得性低丙球蛋白血症者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率高達14%,因此對免疫缺陷做出早期診斷,恰當處理,積極治療可能使預後大為改觀,同時可減少自身免疫病的發生。
病曆簡介
患者,女,66歲。因反複關節腫痛6年,皮疹、網狀青斑、發熱3年第二次入院。
患者反複出現雙手掌指關節(MCP)、近端指間關節(PIP)、腕關節、雙側膝、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無明顯晨僵,有口眼幹。因患者出現雙下肢可凹性水腫,於外院查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補體均降低,γ球蛋白8%,予“胸腺肽”靜點,次日出現全身充血性丘疹,高熱、寒戰,停藥後皮疹消退。擬診“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給予靜脈免疫球蛋白,用藥時出現寒戰、血壓下降,遂第一次被收入我院。入院後患者仍持續高熱,並出現四肢網狀青斑,皮下瘀斑,伴四肢麻木、疼痛、無力。查血紅蛋白(Hb) 8.0 g/dl,尿常規:蛋白 15~30 mg/dl,腎功能正常,紅細胞沉降率(ESR) 39 mm/1小時,C反應蛋白(CRP) 9.09 mg/dl,γ球蛋白11.4%,IgG 4.73 g/L(7~17 g/L),IgA 0.3 g/L(0.7~3.8 g/L),IgM 0.55 g/L(0.6~2.5 g/L),IgD、IgE正常,C3 57.7 mg/dl(85~193 mg/dl),C4<10.0 mg/dl(12~36 mg/dl),CH50<40 U/dl(50~100 U/dl),CD4/CD8=29.2%/30.8%,抗核抗體(ANA)、抗dsDNA抗體、抗可提取核糖核抗原(ENA)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類風濕因子(RF)均(-);眼科:眼幹燥症。口腔科:唾液分析、唇腺活檢不支持口幹燥症。頸部超聲及MRI均提示頸部多個淋巴結腫大。胸部CT:左肺感染,右肺尖陳舊性病灶;腹部CT:肝、脾大。肌電圖:上下肢周圍神經源性損害,未見肯定肌源性損害。外院腓腸肌活檢我院會診:肌肉小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急性及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及血管周圍炎。
診斷 經多科會診考慮為結節性多動脈炎(PAN)。
予潑尼鬆40 mg/d,環磷酰胺(CTX) 0.2 g靜脈推注,3次/周,患者體溫降至正常,皮疹消退,四肢麻木無力減輕,出院。出院後潑尼鬆逐漸減量,並停用CTX,病情穩定,定期複查血Ig均低於正常。患者再次畏寒,發熱,體溫38.5℃,當時潑尼鬆用量為7.5 mg/d ,遂第二次收入院。
既往史 60年代起反複肺部感染,70年代患“肝炎”、“骶髂關節結核”,治愈。1997年因舌根部淋巴組織增生2次手術治療。有磺胺藥物和食物過敏史。
入院查體 Bp 112/55 mmHg 庫興貌,頸部可及數枚直徑0.5~1.5 cm大小淋巴結,活動好,輕壓痛,右側頜下可及一直徑3 cm包塊,表麵光滑,活動好,無壓痛,心肺(-),腹平軟,肝肋下未及,脾肋下7 cm,四肢關節無紅腫,雙下肢可見散在紅色皮疹,不高出皮麵,壓之不褪色,雙下肢可凹性水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弱,雙側腓腸肌壓痛。入院後查血IgG 2.73 g/L,IgA 0.14 g/L,IgM 0.29 g/L。γ球蛋白9.4%。C3 67.7 mg/dl(60~150 mg/dl),C4 10 mg/dl(12~36 mg/dl),CH50 1.6 U/ml(26~55 U/ml)。T細胞亞群: T4細胞計數下降,CD4/CD8 0.6。ESR 17 mm/1小時 ,CRP 7.38 mg/dl。ANA、抗dsDNA抗體、抗ENA、ANCA均陰性,血培養、痰培養、痰抗酸染色未見異常。複查頸部MRI、胸腹CT較前無明顯變化。
考慮PAN病情活動,同時合並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將潑尼鬆劑量增至40 mg/d,患者仍反複出現發熱,伴心悸、胸悶、氣短、頭痛,雙側球結膜水腫,血壓高,最高達200/100 mmHg。補白蛋白、利尿、擴血管治療無效,將潑尼鬆增至60 mg/d,並加用黴酚酸脂0.5,2次/d,體溫正常,但出現血水便,腎功能惡化(尿素氮 74 mg/dl ,肌酐 2.8 mg/d), 予CTX 0.4g,甲潑尼龍0.5 g/d衝擊,連續3天,此後琥珀酸氫化可的鬆300 mg /d,間斷予CTX 0.2g。將靜脈免疫球蛋白,逐漸加量至5 g /d。4天後患者突發喘憋,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低氧血症,考慮急性左心衰,停用靜脈免疫球蛋白,對症處理後患者症狀緩解,顏麵及雙下肢水腫消退,腎功能逐漸正常。將潑尼鬆逐漸減量,因患者血白細胞下降,停用CTX(總量2.8g),再次加用黴酚酸脂0.5/d。患者病情平穩,複查血免疫球蛋白仍持續低下,IgG 1.25~1.48 g/L,IgA 0.13~0.15g/L,IgM 0.13~0.15 g/L,出院。
病例討論
本例特點:(1)老年女性,起病隱匿;(2)以間斷發熱、多關節腫痛,網狀青斑,伴四肢麻木疼痛無力為主要症狀,有腓腸肌壓痛;(3)肝、脾及多部位淺表淋巴結增大,舌根部淋巴組織增生;(4)肌電圖提示上下肢周圍神經源性損害,腓腸肌活檢示肌型小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急性及慢性炎細胞浸潤及血管周圍炎。
患者有發熱、網狀青斑、腓腸肌壓痛、外周神經病變,結合腓腸肌活檢示血管炎累及肌層血管,臨床上符合PAN的診斷。PAN臨床表現多樣,病程進展速度不等,取決於受累組織器官及程度。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膚、外周神經、腎髒、消化道受累最為常見。該患者病程初期表現為皮膚、外周神經病變,後病情進展,出現血水便、腎功能惡化,故應積極用激素聯合免疫抑製劑治療。
同時該病人病程中反複有呼吸道感染,血清IgG、IgA、IgM降低,隨著免疫抑製劑的應用,病人的血清IgG明顯不足(1.43 g/L),IgA缺乏 及IgM低下,CD4/CD8比值下降,因此考慮該病人合並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CVID),其中以抗體缺陷為主,同時有細胞免疫缺陷。
CVID也稱為獲得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或特發性遲發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發病年齡不定,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患病比例基本一致。與其他免疫缺陷病相同,CVID患者表現為抗感染能力低下,容易發生反複或持續的感染,有些患者因慢性肺疾患才被發現為CVID。還可伴有自身穩定和免疫監視功能異常,而致並發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的機率增高。
CVID患者臨床表現多樣,以肺、鼻竇反複感染為最常見的症狀,可發生不同尋常的腸道病毒感染、慢性腦膜炎、皮肌炎樣綜合征等。還可發生吸收不良綜合征、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腸道結節狀淋巴濾泡增殖等胃腸道疾病。此外還易患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疾病、白癜風、類風濕性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但合並血管炎的報道較少,國內尚無CVID合並血管炎的報道。約25%的患者有脾腫大和(或)彌漫性淋巴組織增生。50~60歲女性淋巴瘤的發生率增加438倍。免疫改變表現為抗體和IgG明顯不足(總Ig低於3.0 g/L、IgG低於2.5 g/L),往往伴IgA缺乏和IgM低下,血清抗體滴度降低,特異性抗體缺乏, T細胞CD4/CD8比例下降。雖然CVID患者循環中B淋巴細胞數量正常,但在體外用美洲商陸有絲分裂原刺激時,即使與正常T細胞共同培養,患者血淋巴細胞也不能分化為產生免疫球蛋白的細胞,所以,考慮可能是B細胞存在內在缺陷。本病治療原則上以靜脈內免疫球蛋白(IVIG)替代為主,每3~4周1次,靜脈注射400 mg/kg。
該患者最初時僅表現為血IgG、IgM和IgA水平輕度降低,但因病人對丙種球蛋白過敏,未能給予補充,免疫缺陷未得到控製,以後並發自身免疫病,隨著免疫抑製劑的應用,病人免疫缺陷進一步加重。先天性或獲得性低丙球蛋白血症者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率高達14%,而正常人群的發生率僅0.001%~0.01%,因此對免疫缺陷做出早期診斷,恰當處理,積極治療可能使不少免疫缺陷病人預後大為改觀,同時也可減少自身免疫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