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2日的創傷專題會上,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骨科王娟介紹了較為罕見的隱匿性血管損傷。這種病況因為初期易被忽視,待發現時往往距離受傷時間已久,造成診斷和處理不及時,甚至突發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王娟和張英澤等人對該院收治的隱匿性血管損傷病例進行了總結和報告,以期提高臨床醫生對此類患者的重視。
這組病人共15例,從受傷至到該院就診的時間間隔最短為4天,最長為10月餘。其中,開放性損傷4例,均曾於當地醫院行清創縫合術,餘11例為擠壓、壓砸、撞擊、墜落等所致閉合性損傷。
該研究的結論:隱匿性血管損傷多為鈍性暴力所致閉合性損傷,損傷類型以B型多見。初期由於血壓低、血管細小(直徑<4mm)、損傷部位深、周圍組織擠壓限製、血栓形成、假性動脈瘤形成等原因,導致其臨床表現隱匿,往往未能及時發現。待患者病情好轉,血壓回升,活動逐漸增加,可能因局部血栓脫落或動脈瘤壁破裂而再次出血,產生遠端肢體缺血、局部血腫壓迫等症狀,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情況較為危急。
作者提醒創傷科醫生提高對此類病例的重視,即使患者就診時距受傷時間已較長,臨床表現不典型,也不可輕易排除血管損傷。彩色多普勒超聲、CTA及血管造影對隱匿性血管損傷的診斷都具有一定價值,特別是血管造影,診斷的同時立即行腔內栓塞,快速穩定循環,對於危急病例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