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Pain Res:小切開(≤2cm)入路與傳統切開外側入路治療橈骨小頭骨折的對比研究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11-30

        背景:橈骨頭骨折是人體最常見的損傷之一,占肘部骨折總數的三分之一。Mason於1945年首次報道了橈骨頭骨折,並提出了最初的分類,1986年對其進行了修改。對於非移位<2 mm(I型)的橈骨小頭骨折,非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切開複位內固定(ORIF)是治療橈骨骨折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內固定包括螺釘、鋼板、克氏針和可生物降解的螺釘。先前的一項研究報道,克氏針不能壓縮骨折線,這可能會導致骨折的遷移。鋼板通常被認為很大,會導致環狀韌帶損傷。螺釘是最常用的固定方法,因為它具有對軟組織損傷小、固定牢固的優點。

        在這一背景下,對橈骨頭骨折的微創手術治療的興趣似乎在文獻中有所增加。許多學者認為,微創手術可以顯著減少失血量,縮短手術時間。Gao等人報道了一種使用鈦彈性釘進行閉合複位的微創方法。賈等人也對這種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改進。Wang等人描述了關節鏡下克氏針固定的良好效果。因此,治療橈骨小頭骨折的最佳手術方法仍然存在爭議。傳統上,使用螺釘的ORIF需要沿中軸線從外上髁到橈骨近端的切開。該方法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橈骨小頭骨折。然而,傳統的切開可能存在一些缺點,包括過度暴露和明顯的疤痕。這可能會給患者帶來額外的痛苦和心理負擔。

        目的: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法--小於2.5 cm的微型切開外側入路,用於治療帶螺釘的橈骨小頭骨折。本研究的目的是(1)提出一種基於Kocher入路或Kaplan入路的微創入路可顯露橈骨頭骨折;(2)證明該入路支持直視下的解剖複位,並可減少與手術相關的並發症;(3)描述該入路的手術方法和臨床實用性,並通過放射學、臨床和功能結果數據評估該入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益處。

        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對34例閉合性橈骨頭骨折患者采用切開複位內固定治療。新式手術組15例,傳統手術組19例。記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記錄兩組患者術後的臨床結果和影像結果,並進行比較。觀察兩組患者肘關節活動度(ROM)、視覺模擬評分(VAS)、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MEPS)、美國肩肘外科醫生評定量表(ASES)、臂肩手短殘障問卷(Q-DASH)評分及傷口感染、血管神經損傷、骨折塊再移位等並發症。

        結果: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原因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後3天的VAS評分均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隨訪結果顯示,兩組的MEPS、ASES和Q-DASH評分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微型開放入路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痛苦,取得了滿意的術後臨床效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字:骨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