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地預防骨折,還是要分人群才行!

作者:佚名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日期:22-10-02

        大多數已發表的骨質疏鬆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數據來源於白人,且許多國家中多種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口不斷增加,導致麵向人群的有效骨折預防策略的發展存在差距。不同人種/種族的加拿大人的骨折和骨密度(BMD)發病模型是怎樣的目前尚不清楚。

        來自Osteoporos Int的一項橫斷麵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有必要對不同人種/種族背景的人群進行骨骼健康預測因子分型,並針對性地提出預防策略。

        研究方法:

        就本項橫斷麵分析而言,研究者采用了加拿大老齡化基線數據縱向研究(2011-2015年),隨機選取了22091名參與者(女性:11166,男性:10925),人種/種族分別為黑人(139名)、東亞人(205名)、(東)南亞人(SSEA)(269名)和白人(21478名),年齡在45-85歲區間,存在或尚未自行報告、可獲取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和股骨頸骨密度(FNBMD)測量信息。采用Logistic和線性回歸模型分別檢驗了人種/種族背景與骨折和FNBMD的關係。協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身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握力和身體表現評分。

        主要研究結論:

        主要結果如下:

        (1)較其他組的參與者(平均年齡60.5歲),白人組參與者的年齡更大(平均年齡62.5歲)。此外,白人組BMI(28.0kg/m2)較東亞人組更高,但低於黑人組。

        (2)跌倒人群加權患病率為10.0%,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病率為12.0%,範圍從3.3%(黑人)到12.3%(白人)不等,加拿大黑人和(東)南亞人組別的骨質疏鬆性骨折情況調整優勢比(aOR)低於加拿大白人[黑人,aOR=0.3(95%CI 0.1至0.7);(東)南亞人,aOR=0.5(95%CI 0.3至0.8)]。

        (3)不同組別的平均(SD)FNBMD為:黑人組, 0.907g/cm2(0.154);東亞人組, 0.748g/cm2(0.119);(東)南亞人組, 0.769g/cm2(0.134);和白人組, 0.773g/cm2(0.128)。

        (4)調整後的線性回歸結果顯示,與白人相比,黑人和兩個亞裔人種族群的FNBMD更高。

        研究結果支持了對不同人種/種族背景人進行骨骼健康預測因子分型,從而有針對性地製訂人群的骨折預防策略。

關鍵字:骨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