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心理幹預對慢性下腰痛的治療效果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04-03

腰痛(LBP)是指位於肋緣以下,臀下皺褶以上區域的疼痛、肌肉緊張或僵硬,並伴有或無腿部疼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疼痛,若持續12周以上可定義為慢性下腰痛。除疾病因素外,心理因素在個體LBP症狀及其對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慢性疼痛疾病的心理幹預可改變患者消極信念、行為和態度,減少與疼痛相關的痛苦和殘疾。近日研究人員考察心理幹預對慢性下腰痛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為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研究,收集截止2021年1月,Medline、Embase、PsycINFO、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CINAHL研究數據。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身體功能和疼痛強度變化。

總計97個隨機研究,13136名患者,17種幹預手段納入本次薈萃分析。對於身體功能,認知行為治療(標準化平均差異1.01)和疼痛教育(0.62),聯合物理治療可改善臨床症狀(證據質量中等),其中疼痛教育的持續效果最長(至少持續至中期隨訪之前,證據質量低)。對於疼痛強度,行為治療(1.08)、認知行為治療(0.92)和疼痛教育(0.91),聯合物理治療,可改善臨床症狀(證據質量低到中等),僅行為治療表現出較為持久的效果(至少持續至中期隨訪之前)。

心理幹預對慢性下腰痛患者身體功能(上)和疼痛強度(下)的效果

研究認為,對於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心理幹預聯合物理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症狀,其中疼痛教育方和行為治療的效果較持久,但心理幹預的長期有效性仍存在不確定性。

關鍵字:腰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