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骨質疏鬆,人們都會形容它是“寂靜的殺手”、“靜悄悄的流行病”,並把髖部骨折比喻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1]。當然,上述比喻是為了說明骨質疏鬆的危害很大,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但就我看來,骨質疏鬆雖然危害大,但是它至少有以下三點“好”!
01
骨質疏鬆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疾病
盡管骨質疏鬆及其引起的骨折可能引起疼痛和行動不便等不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增加致殘率和死亡率,但是骨質疏鬆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
骨質疏鬆的預防可以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此時應該鼓勵兒童堅持喝牛奶和室外運動以促進骨骼的健康發育。成年後,除了要堅持喝牛奶和室外活動外,還要注意避免養成吸煙、喝酒、熬夜和喝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從而保持較高的骨密度。
2018年全國骨質疏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女性骨質疏鬆的患病率為51.6%,約為老年男性的5倍,因此中老年女性是建議進行骨質疏鬆預防的主要人群[2]。而女性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時期是在其絕經後的20年裏,這是因為女性在絕經後體內雌激素迅速下降,骨質快速丟失,如不及時采取幹預措施,就容易發展成骨質疏鬆。
02
骨質疏鬆有明確的檢測指標
阿爾茨海默症和骨質疏鬆均好發於老年人,其中阿爾茨海默症缺乏特異的檢查手段,但骨質疏鬆卻有著明確的檢查手段。骨質疏鬆的檢查手段主要有兩個,一是雙能X線吸收法檢測的骨密度,二是血清骨轉換標誌物檢測。
雙能X線吸收法檢測骨密度不僅是目前骨質疏鬆診斷的金標準,而且是藥物療效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該項檢查不僅使患者承受的電離輻射較少(約是胸部正位X線片的十分之一),而且檢查報告對於患者而言也通俗易懂。當然,該項檢查隻能反映患者當前的骨密度情況,要想進一步了解其骨質丟失快慢,還需要進行血清骨轉換標誌物的檢查。
骨轉換標誌物是骨組織在其新陳代謝中的產物,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骨轉換標誌物主要是CTX(即I型膠原羧基末端肽交聯,一種骨吸收標誌物)和P1NP(即I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一種骨形成標誌物)。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上述兩個標誌物增高的臨床價值一致,都代表骨吸收加快,需要抗骨吸收治療[3]。
03
骨質疏鬆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
骨質疏鬆有著明確的藥物治療手段,在眾多抗骨質疏鬆藥物中,又以雙膦酸鹽類藥物的性價比最高[1]。
目前國內常用的雙膦酸鹽類藥物主要是阿侖膦酸鈉和唑來膦酸注射液,其中前者每周服用1片(70毫克),但可有反酸等胃腸道反應;而唑來膦酸一年隻需靜脈滴注1次,十分方便,但約三分之一患者可出現發熱、肌痛等急性期反應。一般持續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的時間不超過3~5年,即應進入藥物假期[4]。
當然,骨質疏鬆患者還可在醫師的指導下,選擇迪諾塞麥、降鈣素、維生素K2、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藥物。對合並椎體骨折的嚴重骨質疏鬆患者,還可選擇促成骨藥物特立帕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