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ACL)撕裂與膝關節骨關節炎(OA)進展的風險增加相關。ACL重建術通常是為了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並降低半月板或軟骨的損傷以及膝關節OA發生的風險。但是,在ACL損傷後約10–20年,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法,仍約有10%–90%的患者會發生膝關節OA。ACL損傷後OA發生風險增加的驅動機製尚不確定,但人們普遍認為多種因素均會影響發生創傷後OA的可能性。這些因素包括損傷的嚴重程度、涉及的關節組織、損傷時的年齡以及損傷發生的時間等。
炎症、半月板病變、半月板切除術,外傷性軟骨損傷的存在以及有或沒有關節表麵破壞的骨髓病變(BML)均可以進一步引起多組織的改變。X線及CT檢查一隻在出現明顯的骨適應性改變後才能顯示出骨關節炎關節的晚期變化。然而多項研究表明,MRI可用於評估ACL損傷後關節結構的早期改變,但目前尚無關於比較不同治療方法長期數據的相關報道及研究。
近日,發表在Radi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在ACL損傷後的5年內,通過使用MRI對包括軟骨、BML、骨贅和炎性標誌物等結構性關節損傷進行了評估,並比較了此類組織損傷的發生頻率與非手術及手術治療的關係,為臨床闡明ACL損傷後組織結構的發展機製一公裏參考依據,為進一步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了技術支持。
本項研究為前瞻性試驗(ISRCTN 84752559)的二次分析。共評估了119名急性ACL損傷患者。研究對象於2002年至2006年入組,2008年開始2年隨訪,2011年開始5年隨訪。在基線、2年和5年時進行了隨訪1.5 T MRI檢查。根據一個有效的評分工具對MRI掃描進行讀取。使用Kruskal-Wallis測試評估三組之間結構損傷的頻率是否不同。
對119名參與者(平均年齡26歲±5 [標準差])中的91名男性進行了評估。在2年和5年的隨訪中,分別有13%和13%的膝關節表現出內側脛股關節的軟骨損傷,11%和17%的膝關節表現出外側脛骨關節的軟骨損傷,有4%和8%的膝關節出現了髕骨關節的軟骨損傷。內側脛骨關節的骨贅發育占23%和29%,外側脛骨關節的骨贅發育占36%和43%,髕骨關節占35%和37%。在2年或5年時,兩組之間軟骨損傷發生或惡化的、骨髓損傷和骨贅方麵均沒有顯著差異。僅康複組在2年(P = .02)和5年(P = .008)隨訪時表現出少量的霍法氏滑膜炎。
本研究發現,軟骨損傷最常發生在外側脛股關節,是最常受嚴重急性創傷性結構損傷影響的位置。退行性骨髓病變(BMLs)的發展在損傷2年及5年時十分罕見,而且在外側脛股關節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它位置。骨贅的形成在所有位置中均十分常見,並且這些骨贅的體積大多很小。本研究同時發現,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措施,大多數的膝關節結構變化都出現在創傷後的頭2年。在急性前交叉韌帶(ACL)損傷後第2年和5年,軟骨損傷、BMLs和骨贅發生率方麵在治療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