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OS)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發病率最高。目前OS的治療策略是首先行新輔助化療誘導腫瘤壞死,使其體積縮小後行手術切除。與單純手術治療相比,術前和術後聯合化療使患者的長期生存率由20%提高到近70%]。
在骨肉瘤中,化療誘導的腫瘤壞死是公認的預後預測因素。經化療後腫瘤壞死超過90%患者的生存率明顯提高。因此,確立一種能夠在手術切除前無創的預測腫瘤對新輔助化療反應的方法十分有必要。
磁共振成像(MRI)已成為原發性骨腫瘤診斷和術後腫瘤複發檢測的重要手段。DCE-MRI中的容量轉移常數(Ktrans)和DW-MRI化療後的表觀擴散係數(ADC)的變化與既往研究的病理反應具有相關性。然而,以往的研究都隻關注腫瘤區域的影像學參數的變化,忽略了對腫瘤周圍區域的研究。多位學者認為腫瘤附近殘留的區域可能是導致治療失敗和局部複發的主要原因。然而現階段,腫瘤相關的影像學參數是否與腫瘤的進展和治療效果相關尚不明確。
近日,發表在European Radi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評價了OS患者腫瘤和腫瘤周圍區域彌散加權成像(DWI)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參數,為術前新輔助化療的腫瘤組織學反應的提供了早期影像學指標並提出了無事件生存期(EFS)和總體生存率(OS)的可能預後因素。
評估骨肉瘤患者方法:本研究納入了34例OS患者,每位患者均在2014-2018年期間接受了三個療程的新輔助化療,然後進行了手術。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線時以及化療後的DWI和DCE-MRI掃描。病變區域定義為腫瘤區域和腫瘤周圍區域。我們評價了表觀擴散係數、容量轉移常數(Ktrans)、消除速率常數、血管外細胞外空間體積比(Ve)、曲線下的初始麵積以及病變區域化療前後的相應差異等參數。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分析用於評價這些參數的診斷性能。同時計算了所有參數與腫瘤組織學反應、EFS以及總生存期的關係。
在腫瘤區域,有中等程度的證據表明反應者的post-Ktrans較不良應答者低(p = 0.04,錯誤發現率[FDR]校正),並且ΔKtrans表現出顯著的組間差異(p = 0.04,Bonferroni校正;或p = 0.006,FDR校正)。 在腫瘤周圍區域的Ve表現出較弱程度證據的組間差異(治療前p = 0.025,治療後p = 0.021,未校正)。此外,腫瘤區域的post-Ktrans降低和腫瘤周圍區域的Ve降低是延長EFS(p = 0.002,p = 0.026)和總生存期(p = 0.003,p = 0.023)的重要預後指標。
腫瘤和瘤周區域的DWI和DCE-MRI參數可以反映化療反應並預測EFS和總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提高了MR成像對OS患者的診斷和預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