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髖關節置換前後,宜動還宜靜?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1-02-28

        骨關節炎是全世界疼痛、殘疾和衛生保健資源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這種疾病可以影響任何關節,但髖關節是最常見的受累部位。由於人口老齡化, 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和社會層麵的經濟負擔將繼續增加。

        髖關節置換手術是嚴重髖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不二之選。據統計,從2018年到2030年,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的使用預計將增加71%。在美國,典型的髖關節置換手術花費從17763到239696美元不等,並且每年累計花費美國醫療保健係統15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該支出僅代表與該手術相關的費用的一部分,隨後的康複估計每年花費超過1.804億美元。

        術前健康狀況(如較大的肌肉力量和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良好圍手術期結果的一個相關因素。眾所周知,患者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後2年內仍可能存在功能缺陷(如肌肉力量、姿勢穩定性、步態速度受損)。此外,對術前和術後護理和康複被認為能有效降低疼痛強度和致殘率;然而,尚無可靠的證據。

        為此,德國科學家最新發表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雜誌上的meta分析,研究探討了人工髖關節置換前後運動訓練對於患者恢複的效果。

        研究人員檢索了截止2020年3月,發表在PubMed、Cochrane、Google Scholar和EMBASE中,有關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後陸地運動幹預的RCTs。數據提取和綜合本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根據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優先報告項目(PRISMA)報告指南進行報告。

        主要的研究結果是自我報告的身體功能。次要的預先指定結果是自我報告的疼痛強度、生活質量、步態速度、下體肌肉力量、下體柔韌性、焦慮、住院時間和不良事件。共有32項RCTs,1753名患者被納入定性綜合;26項研究,1004名患者被納入薈萃分析。

        總的來說,與常規護理、無幹預或最小幹預相比,術後運動訓練與自我報告的身體功能改善無關,在第4周 (標準化平均差SMD,0.01)、12周(SMD,0.08)和26周(SMD,0.04)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確定性。手術治療後1年確定性水平則較低(SMD,0.01)。

        就術前運動幹預而言,與對照組相比,運動訓練與12周(SMD,0.14)或1年隨訪(SMD,0.01)時自我報告的身體功能沒有關聯,確定性非常低。術後臀部肌肉力量的結果被評定為非常低的確定性,沒有統計學意義。

        該研究表明,術前術後的運動幹預與髖關節置換後患者自我報告的身體功能改善證據質量並不是很強。此外,與常規護理或或較少幹預相比,術前鍛煉與更高的自我報告身體功能和住院時間無關。

        因此,有監督的術前和術後運動幹預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來說可能是不必要的。

關鍵字:髖關節置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