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膝骨關節炎“,究竟該動還是靜?

作者:王韜 莫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26

        

        膝骨關節炎是老年患者常見的膝關節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運動娛樂活動非常豐富。因此很多老年患者經常會問“醫生,我能跳舞嗎”“醫生,我能跑步嗎”“醫生,我能旅遊嗎”“醫生,有些醫生讓我鍛煉,有些醫生讓我不要動,到底可不可以鍛煉?”

        患了膝骨關節炎,​究竟該動還是靜?龍華醫院骨傷科王韜主治醫師、莫文主任醫師向大家介紹。

        ​膝骨關節炎是個什麼病

        膝骨關節炎主要是以軟骨及軟骨下骨的病理變化為主。正常的關節麵最外一層是我們光滑的軟骨麵,軟骨下麵就是我們的骨性結構:軟骨下骨,鬆質骨。

        早期的退行性改變就會產生軟骨關節麵的纖維化,軟骨淺層出現龜裂。而軟骨下骨會出現硬化改變。

        中期軟骨麵的龜裂程度加重,甚至可以到達軟骨下骨,剝脫的軟骨遊離到關節內,誘發炎症反應,腫脹疼痛,關節不適感。而軟骨下骨進一步硬化。

        後期軟骨下骨麵就像老年男性的頭,“光亮可鑒”,軟骨則如同稀疏的那幾縷殘發。軟骨下骨自身也從硬化量變到質變,出現了囊性變和軟骨下軟骨。

        可見膝骨關節炎主要是軟骨麵的磨損和軟骨下骨的硬化和磨損

        得了膝骨關節炎要注意什麼

        得了膝骨關節炎,盡量減少活動自然是最好的。但膝骨關節炎的患者往往出現肌力萎縮,肌肉力量減少進一步加重膝骨關節炎的程度。肌肉鍛煉作為保守治療方法之一,效果是顯著的。

        急性期時(患者疼痛劇烈,甚至出現腫脹時)建議製動休息,減少下肢活動,以緩解炎症反應。一旦症情好轉後,建議以無負重或低負重膝關節功能鍛煉。

        1.減輕體重,研究表明膝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體重呈正相關性。體重輕了,膝關節的軟骨和軟骨下骨就會減負。

        2.功能鍛煉,主要是無負重或低負重鍛煉。

        無負重或低負重鍛煉

        坐位伸提小腿

        坐位時伸直小腿(不抬大腿)足背在過程中背伸,抬至與大腿水平時(已有關節伸膝受限的患者可至自己最大限度就行),維持3-4秒,再逐步恢複,雙膝輪流。全程注意節奏緩慢,每次可控製在7-8秒。第一次做可以先做一組,共抬腿二十次。之後可以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組數。

        臥位抬腿

        仰臥位放鬆腰部,雙手放於體側床麵輪流抬舉下肢,過程中足背在過程中背伸。維持3-4秒,再逐步恢複,雙膝輪流。全程注意節奏緩慢每次可控製在10秒左右。第一次做可以先做一組,共抬腿二十次。之後可以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組數。

        還有患者會問醫生

        患者:醫生,我不喜歡這些鍛煉,有沒有可以外出的鍛煉項目?

        醫生:有,可以去遊泳。

        患者:醫生,我不會遊泳,怎麼辦?

        醫生:可以在泳池裏鍛煉走,其實在水中行走比平時上更消耗能量,有利於肌肉鍛煉,最重要的是浮力的輔助下,對關節的磨損大大減少。

        此外,並不是說其他運動不建議,隻要記住重點:減少負重,增加鍛煉

關鍵字:膝骨關節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