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產婦因疼痛難忍跳樓的悲劇引起了廣泛關注。疼痛,一直是患者關心的重要問題,同時疼痛管理也是外科治療的重要課題。人工關節置換術屬於骨科的大手術,不免有很多患者擔心如此大開大合的“切皮、割肉、鋸骨頭”會疼痛難忍,甚至因此遲遲不敢手術,延誤了治療。
據了解,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自2012年建設無痛病房以來,一直以“快速康複外科(ERAS)”理念為指導進行多模式鎮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疼痛輕微,手術當天或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地活動。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下麵該科室副主任醫師王健就為大家揭開關節置換術的疼痛管理。
手術帶來的疼痛有三種
手術會帶來疼痛是必然的。王健介紹,按發生機製來講,手術疼痛可以傷害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
“傷害性疼痛是手術損傷直接作用於神經,來源於損傷;炎症性疼痛是局部組織損傷後釋放炎症因子導致疼痛,來源於手術部位的組織;神經病理性疼痛是損傷和炎症導致神經發生病理性改變導致的疼痛,這時的組織可能無炎症,且損傷愈合了,疼痛則來源於神經本身。”
一般術後急性疼痛是損傷性疼痛為主,而慢性疼痛是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為主。王健指出,三種疼痛原理不同,其處理的方式也不同,尤其是用藥的差異。醫生隻有深刻理解了手術疼痛,才能對症下藥,實現良好的鎮痛。
痛得厲害時才開始鎮痛是誤區
不少人認為,手術前後不需要一直用鎮痛藥,什麼時候痛了,或者痛的厲害了,在吃個去痛片,打個止痛針就好。王健表示,這種觀念是疼痛管理最常見的誤區。同時,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術後慢性疼痛發生率居高不下。
“隻要是做了手術,就會造成了組織損傷,也可造成局部的炎症反應。炎症反應的作用是全身的,除導致疼痛之外,還會影響切口的愈合,造成神經病理性改變引發慢性疼痛,並增加血栓栓塞、心腦血管意外、應激性胃潰瘍等並發症的風險。”所以,他表示,疼痛不明顯的時候,應用抗炎鎮痛藥是有益的。
另外,他還指出,因神經係統具有可塑性,組織損傷之後的炎症反應,使痛覺神經更敏感,更容易產生爆發性疼痛,在疼痛不明顯時甚至術前就開始用鎮痛藥,有利於抑製炎症反應的水平,降低痛覺神經敏感性,提高感受到痛覺的閾值,讓病人不容易感到疼痛。
“階梯式”疼痛的控製,不會導致藥物上癮
鎮痛藥吃多了會上癮嗎?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問題。王健告訴記者,鎮痛藥分為很多種,不是所有種類都具有成癮性,規範的使用可以使成癮風險降到很低。
“例如西樂葆、安康信、特耐、扶他林之類,屬於抗炎鎮痛藥,目前不認為具有成癮性;而嗎啡、芬太尼、可待因等阿片類藥物以及類阿片類藥物曲馬多,確實具有不同程度的成癮性的。”但王健也表示,藥物有成癮性,不代表吃了一定會上癮。他指出,在當前的鎮痛理念下,疼痛的控製是“階梯式”的,疼痛不嚴重到一定程度不會用到那些有成癮性的藥。
他解釋,該科室通過具體實施方式要經過臨床的摸索和總結,目前采用的是“多模式鎮痛”的鎮痛方式,也是目前最正確的鎮痛方式。該方式基於對疼痛機製的深刻理解,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根據疼痛的發生機製,同時用幾種不同的藥物鎮痛,成癮性藥物隻是其中之一,這樣一來劑量往往用得很小,在該科室的病房和門診,幾乎沒有見到鎮痛藥成癮的患者。
另外,他表示值得提醒的是,疼痛不隻是局部的不適,它對患者全身各器官係統都會造成不利影響,被世界衛生組織成為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外的“第五項生命體征”,因此,醫生需要合理的使用鎮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