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習慣性脫位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非常常見的,占全部關節脫位的近一半,尤其是年輕人,一旦發生了第一次的肩關節脫位,即使很好的複位後,也很容易發生第二次、第三次……轉變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專業的叫法是複發性肩關節脫位,這是直譯的,本文還是統一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叫法。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這種壞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
這種壞習慣的養成,可謂一半天災,一半人禍。
說其為天災,也就是先天解剖因素,主要是因為肩關節是人體很特殊的一個關節,狹義的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組成。由於肱骨頭直徑遠大於肩胛盂,且肩胛盂窩非常淺,盂肱關節就像海豹用鼻子頂著的球一樣,鼻子小(肩胛盂麵積小),球卻很大(肱骨頭很大)這樣的關節結構使得肩關節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當周圍結構鬆弛或發生外傷時肩關節容易發生脫位。
說其為人禍,是指人為因素主要是由於肩關節脫位常常發生在接觸性運動過程中,如足球、籃球、柔道、摔跤等,另外在交通事故中也很常見。尤其是一些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患者,當其肩關節處於某個特定的位置就會誘發脫位,如籃球的“投籃”、排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仰泳的劃水動作等;也有在乘公共汽車,手拉扶杆遇到急刹車時發生脫位;睡覺肌肉放鬆是脫位的也有。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嚴重影響了患肢的功能,極大地幹擾了病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少患者因畏懼發生脫位而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不敢運動,更不敢將手舉過頭。
為什麼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這樣的壞習慣?
在年齡低於20歲的患者中,其肩關節脫位複發率高達90%以上,究其原因,年輕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所需暴力更大,對肩關節破壞性大,往往導致肩關節穩定結構受到嚴重損傷;
另外年輕患者酷愛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往往較為激烈,自我控製和保護的意識不強,導致肩關節脫位的幾率增高;
最後,有些特殊人群,如體操運動員、遊泳運動員、網球運動員等因肩關節活動的特別需要,關節韌帶結構為適應其功能需求變得更加鬆弛,而從事的高強度運動使肩關節處於更加不穩定的狀態,這些都導致肩關節脫位後容易複發。
老年人肩關節脫位要注意什麼?
研究發現,首次肩關節脫位在40歲以上的患者,其複發率大大降低,僅為10%,但是老年患者由於肩袖肌群往往嚴重退化,易伴發肩袖損傷。
因此老年患者肩關節前脫位,經過手法複位後,如果一直殘存肩部疼痛,且逐漸加重,尤其夜間疼痛明顯,同時感覺肩關節上舉無力,強烈建議到醫院做MR檢查,以了解有無肩袖損傷,在讓專業的肩關節醫師指導治療和康複。
怎麼克服這種“壞習慣”?
因為最常見的肩關節前下脫位的罪魁禍首已經確定,就是肩關節內的盂唇和盂肱韌帶符合體損傷,肱骨頭正是從這個薄弱區滑出,而且每次脫位常伴有肱骨頭和關節盂骨質的丟失,造成再發脫位的風險進一步增大,所以,目前國際運動醫學界和肩關節專家都建議:
對於年輕的因創傷而導致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應盡早手術修複撕裂的肩關節囊韌帶和盂唇,從而有效預防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發生。
現在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手術治療有“傳統切開手術”和“關節鏡微創手術”。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和手術器械的飛速發展,肩關節鏡下手術修複技術越來越成熟規範,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同時其具有創傷小,恢複快,並發症少,住院時間短等顯著優勢。對於骨質磨損多的情況,仍然有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包括喙突轉移等,均能達到穩定關節防止脫位的效果。
您需要專業的評估與規範的治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曆史最悠久的西醫院,也是全國最早開展關節鏡的單位之一,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即以開展關節鏡手術,同時也是廣東省最早係統化開展肩關節鏡的單位之一。
隨著全國運動醫學在快速的發展,醫院於2003年成立了逸仙運動醫學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廣州第一個運動醫學專科。長期以來,與來穗國家隊、廣東省及各地運動隊保持密切聯係,先後成功醫治了包括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亞運及全國冠軍等眾多運動員。已在醫院本部每周三上午開設肩關節專家門診以及每周四下午的運動醫學專科門診,為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提供專業規範的診治。
肩關節脫位還有哪幾類?
肩關節脫位按照脫位後肱骨頭的位置,可以分為前脫位以及後脫位。其中前脫位臨床最為常見,我們上述的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指的就是前脫位。其中前脫位又可以分為喙突下脫位、盂下脫位、鎖骨下脫位以及胸腔內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