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狹窄症的手術方式與適應證

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陳仲強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09-12-29

  胸椎管狹窄症的主要病理改變包括胸椎黃韌帶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mentum Flavum,OLF)、胸椎間盤突出、胸椎後縱韌帶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OPLL)等,其中OLF最多見,占83.3%~86.4%,多種病理改變可同時存在。胸椎OLF患者中有37.5%~39.1%合並頸椎病或頸椎OPLL,19.4%合並胸椎OPLL,9.7%合並胸椎間盤突出,9.7%合並腰椎間盤突出症,另外頸椎OPLL 中合並胸椎OLF 的比例為5.99%~7.36%。胸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因素多樣化,又常常合並頸椎、腰椎疾患,導致其臨床表現複雜,易被誤診誤治或漏診漏治。 

  胸椎OLF 的治療必須充分考慮到上述特點,綜合分析頸、胸、腰段所有致病因素製定手術方案,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當胸椎OLF 合並CSM 時,如果上、下壓迫均較嚴重,原則上先行頸椎減壓,二期行胸椎管後壁切除減壓;如果OLF 位於上胸椎,上胸椎減壓可與頸後路椎管擴大成形術同期進行;如果下肢症狀嚴重而上肢症狀輕微,則可先行胸椎減壓手術。合並腰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時,隻要沒有嚴重神經根或馬尾神經的損害,原則上先行胸脊髓減壓。 

  對於胸椎OLF 僅壓迫硬膜囊而沒有脊髓損害表現者,可密切觀察;對於壓迫脊髓產生症狀和體征者應積極行減壓手術。對於跳躍型OLF,如果對脊髓均有明顯壓迫,可行一期或分期手術減壓;若其中某一節段的OLF僅壓迫硬脊膜,予以保留以減少手術創傷。合並胸椎間盤突出或局灶性OPLL者,原則上先行後路減壓,再行前路減壓。合並多節段胸椎OPLL時,隻能行後路減壓,但須上下各多切除一節椎板。 

  胸椎管狹窄症的手術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 後路胸椎管後壁切除術: 

  根據胸脊柱的解剖特點和OLF的病理特點,我們首先提出“椎管後壁切除術”的概念。其手術要點是:患者俯臥,後正中切口,暴露椎板及關節突以後,分別沿雙側關節突的中線縱向開槽,以高速磨鑽逐步向前磨透骨性結構,然後斷開首尾兩端,提起其中一端,一邊輕輕提起一邊仔細分離椎板腹側與硬膜囊間的粘連帶,這樣便將椎管後壁以“揭蓋式”整塊切下。其橫向減壓範圍包括椎板、雙側關節突的內側1/2,可確保獲得脊髓後方的徹底減壓,同時雙側開槽處正對脊髓的側方,可有效避免術中嚴重損傷脊髓。另外有學者主張應用“漂浮法”行胸椎管後壁切除術,但應用與長節段OLF切除並不安全,適用於短節段OLF切除,或與“揭蓋式”切除法結合起來應用。

  胸椎管後壁切除術適用於:各型胸椎OLF(孤立型、連續性、跳躍型)、連續型多節段的胸椎OPLL無法行前路減壓者。

  (2) 側前方入路胸椎管減壓術:

  手術要點是:患者右側臥位,經左側胸壁斜行(平行於肋骨方向)切口,根據節段的不同,可選擇經胸腔或胸膜後入路,暴露胸椎的側方。如果壓迫限於椎間隙水平,需充分利用“安全三角區”(硬膜囊被突出的椎間盤或OPLL 向前推壓後與椎體後緣之間存在的不規則三角形區域)的存在,於此處下骨刀可兼具安全與高效的優點。如果壓迫位於椎體的後緣,甚至延伸範圍長達2~3 個椎體,則可采用“涵洞塌陷法”減壓。

  側前方入路胸椎管減壓術適用於:中下胸椎或胸腰段的單節段或連續2~3 個節段的椎間盤突出或

OPLL。

  (3) 經後方極外側入路胸椎管環形減壓術:

  根據胸椎截骨矯形的經驗,我們提出這一新的手術方式,即:經後正中入路先行胸椎管後壁切除,然後經極外側入路切除相應節段的關節突(和肋骨頭),繞過硬膜囊暴露椎間盤(和椎體)的側後方,根據需要進行椎間盤的切除或椎體的部分切除,實現胸椎管的“環形減壓”。這種入路的優點是暴露直觀,減壓充分,操作安全性較高,並且相對前後路聯合手術其創傷明顯要小。但這種入路的技術要求較高,具有一定的脊髓損傷風險,建議在神經電生理監測下實施。

  後路胸椎管環形減壓術適用於:胸椎或胸腰段的椎間盤突出、OPLL,以及OLF 合並胸椎間盤突出或OPLL者。

  (4) 前後聯合入路胸椎管減壓術:

  前後聯合入路胸椎管減壓術適用於胸椎OLF 合並胸椎間盤突出或OPLL 者,手術創傷較大,根據具體情況可一期完成或分兩期實施,原則上應先行後路減壓術,再行側前方入路減壓術。

關鍵字:COA,教程彙編,陳仲強,胸椎管狹窄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