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最常見於青壯年,其最初的治療方案將決定患者一生必須麵對的治療選擇。全髖關節置換作為一種成熟而經典的治療手段,雖然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晚期病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隻能作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各種治療策略失敗後的最終選擇,而不應成為首選方案[1]。
當ONFH 範圍非常廣泛、風險因素持續存在(如持續大劑量激素治療)或患者預期壽命較短時,需綜合考慮患者的個體化因素,全麵評價“ 保髖” 和 “ 換髖” 的優缺點後,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相當部分ONFH 患者最終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隨人工關節設計、材料及工藝改進,技術普及及提高,人工關節置換術適應範圍在逐漸擴大[2]。
一
病例摘要
患者謝某,女,24歲,左髖關節疼痛加重伴活動不利半年餘。患者自述2012年在齊魯醫院因肺炎行肺活檢術,並應用激素治療,2015年於聊城市人民醫院行股骨頭減壓術,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內科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病等傳染病史,預防接種史不詳,否認其它手術史。否認重大外傷史,否認有輸血史,否認藥物過敏,否認食物過敏史、其它接觸物過敏史。患者於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髖部疼痛,拍片顯示:左側股骨頭壞死,給予口服中藥治療,效果不佳,現疼痛加劇,活動受限,來我院就診,門診查體閱片示“左側股骨頭壞死”,2015年12月11日收入我院,擬行手術治療。
二
診療方案
(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硬腰聯合麻醉成功後病人右側臥位,左髖術區常規消毒覆蓋無菌巾,取左髖關節後外側切口長約15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縱向切開闊筋膜,順臀大肌纖維走行方向鈍性分開,向後牽開保護其下坐骨神經,於轉子間脊切斷外旋肌止點,切開並切除後關節盂唇,滑膜組織明顯增生水腫,將關節後脫位,見左股骨頭塌陷變形,保留股骨矩15mm,切除股骨頭、頸,擴大顯露髖臼,按外展45°,前傾15°,逐級研磨髖臼 至直徑50mm,顯露良好鬆質骨床,衝洗後,取直徑50mm臼杯,按上述角度以壓配方式置入,臼底貼合緊密,置入陶瓷內襯,防脫位高邊頂點置於13點處。在股骨上端按前傾15°開髓後,逐級擴大骨髓腔至12號銼,衝洗後,取L2A生物固定股骨柄,按上述角度置入。測試軟組織張力後,安裝36mm標準頸長(-4mm)陶瓷球頭,牽引下降關節複位,被動活動關節,測試穩定性與靈活性皆好,衝洗切口,清點物品無缺,切口內放置引流管兩根接一個自體血回輸器,依次縫合切口。術後病人安全返回病房。
術後當天(2015.12.15)
術後2.5個月
術後9.5個月
三
討論
股骨頭塌陷較重(ARCO 3C期、4期)、出現關節功能嚴重喪失或中度以上疼痛,應選擇人工關節置換術[3]。過去認為,60-75歲是全髖及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最合適的年齡範圍。近十年來,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相應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其適應征已擴大到高齡和年輕的患者。本臨床病例即為年輕患者,激素性股骨頭壞死(左側股骨頭已塌陷),服用中藥及行股骨頭減壓術均無效,考慮到該患者有質量的生命時光,選擇THA。根據患者術後2.5、9.5個月的影像學結果,恢複良好,起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對於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而言,換了關節以後並非高枕無憂,定期複查,監測關節情況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康複鍛煉也必不可少。
THA全髖關節置換術可緩解疼痛,恢複髖關節功能,但對既往文獻的回顧分析表明THA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療效明顯劣於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其較高的失敗率被認為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常累及活動量大的年輕病人以及骨壞死的固有特征導致股骨近段髓腔不利於假體的固定等因素有關[4]。保留股骨頭的治療方法仍應成為首選方案,THA隻能是青壯年ONFH患者最後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