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道稱,許多人都經曆過慢性和重複性的腰痛,最新研究顯示,腰痛和早亡之間有著“明顯關聯”,必須提高警惕。
根據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原本被人們認為無大礙的腰疼很可能比人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甚至意味著早亡。但研究人員目前並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飽受長期腰痛折磨的人比正常人死亡幾率上升13%
目前,該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歐洲疼痛雜誌》上。研究稱,那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意義重大, 因為之前許多人認為腰痛不是大問題。但這一研究結果卻推翻了這一觀點。研究人員認為,脊椎疼痛是健康不佳的一種表現,它會增加老年人死亡的風險。英國全民保健係統(NHS)也列出一些與癌症有關的腰痛症狀,例如子宮頸癌的症狀之一就有腰痛。此外,還有卵巢癌、胰腺癌、脊椎癌等都會引起腰痛。
研究人員共研究了年齡在70歲以上的5000對雙胞胎的腰痛和死亡之間的聯係。結果發現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聯係。特別是重複性的腰痛可能預示著更嚴重的疾病。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說,五分之四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都經曆過腰痛,而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在一年之內經曆重複性的腰痛。與此同時,過去的研究也顯示那些臀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在一年內死亡的風險也明顯增加。
多項研究顯示,之所以導致骨折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而不是骨折本身導致早亡。研究人員希望通過了解腰痛與早亡之間的關係可以找到預防方法。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人們應該重視腰痛,因為它會影響人們的壽命以及生活質量。
由於引發腰疼的原因不同,其種類也很繁多,日常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檢查來判斷屬於哪一種,從而對症治療。
測測你是哪種腰疼
能摸到、有壓痛———腰肌勞損
1
腰肌和腰背筋膜疼痛,位置相對比較淺,如果感覺腰疼,而且能摸到,按壓時有疼痛感,往往可能就是腰背筋膜炎(即腰肌勞損)。腰肌勞損重在預防:首先,應重視避免容易引起“閃腰”的動作;其次,一旦腰部扭傷必須休息,防止脊柱不斷活動,幹擾損傷軟組織修複;最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須保持良好的姿勢。
位置很深、活動受限———腰椎間盤問題
2
當腰椎間盤出現問題,其疼痛位置在身體後中心比較深的地方。感覺很疼,甚至活動受到限製,彎不了腰。但觸摸腰和後背時,並沒有很疼的壓痛點。這往往是腰椎間盤引起的牽扯痛,或小關節功能紊亂引起的疼痛,確診需要借助CT或核磁共振。
腰疼並伴隨下肢放射痛———神經受累
3
所謂的放射痛就是沿著腰一直到大腿、小腿,甚至足背、足底一條線的疼,或有麻木、踮腳走不了路、下肢無力等症狀,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神經受累所致。此時千萬不要強忍著,需要去醫院檢查壓迫程度及壓迫位置。因為神經受累導致的腰疼後遺症相對較多,幹預得越晚,療效可能越差。
待著不動也疼———須排除腫瘤可能
4
出現不明原因的腰疼,又找不到特殊的壓痛點,夜間睡著時也疼得厲害,處於舒適、放鬆的休息狀態時仍然很疼,必須及時到醫院排除是否為腫瘤,以免延誤治療。
簡單3招,告別腰痛
俗話說,“十人九腰痛”,要想養出好腰,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得到醫生的幫助外,患者要特別注意自我保健,可適當進行功能鍛煉。
小燕飛
1
人呈俯臥位,雙手背向放好,頭盡量向上翹,然後放鬆。做這個動作時,不能屈膝,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分鍾左右,時間、強度因人而異。
五點支撐、平板支撐
2
背部支撐力一旦不足,身體就容易發生僵硬、椎間盤功能退化。建議每天睡前做五點支撐訓練:仰臥在床上,屈肘屈膝,以頭枕部、雙肘尖、雙足底著床,將臀部及腰背部盡力抬離床麵,3~5秒為1次,每天50次。
平板支撐對保護腰部、提高腰部肌力也有一定幫助。俯臥,兩肘打開與肩同寬,肘關節支撐於地麵,上臂與軀幹盡量保持90度。兩腳尖並在一起減少支撐麵積。頸部自然伸直,眼睛看向前下方,挺胸,使頭、肩、髖和下肢等部位保持在同一平麵,腹部肌肉、盆底肌收緊,使脊椎骨處於自然生理彎曲的形態。自然呼吸,不要憋氣,髖關節不能下落或向身體兩側傾斜。
向後抬腿
3
趴在床上或站立趴在牆上,讓腳、腿向後方使勁,左右腿交替進行,以感覺到後背肌肉收縮、拉緊,整個身體向後弓為最佳狀態。
鍛煉是一個長期過程,要慢慢協調肌肉的穩定性,不僅能減輕腰疼,還能延緩腰椎間盤退變速度。不過,腰疼急性炎症期,不主張做功能鍛煉,可能會加重症狀。此時需要充分休息,最好臥床。當炎症被控製住、疼痛減輕後,才是做功能鍛煉、減少病情複發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