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報》:骨科基礎研究會議到今天已經是第四屆了,您認為本次CORS會議與以往相比在規模和報告的內容方麵都有那些特色了?
戴?戎院士:骨科的基礎研究一向被認為是曲高和寡,如果研究沒有與臨床合作,則很難引起大家的注意。從本次大會來看,骨科基礎研究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報告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了。這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CORS會議將國際上骨科領域最新的動態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濃縮的方式介紹給大家。第二個方麵是:現在的CORS會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講台。大約有60%的報告者是年輕人,有的還是剛畢業的學生。這改變了過去參加大會隻是聽課的狀況。
本屆的CORS大會上,報告思維活躍、工作前沿。相信CORS大會在未來將越辦越好。
《論壇報》:您在剛才的報告中提到數字化技術在骨科領域的應用。能請您談談現在數字化技術在骨科應用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前景嗎?
戴?戎院士: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了。出門要坐車,數字化交通;看電視,數字化電視……數字化同樣也進入了醫學領域,它將為醫學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我們醫學的檢測、治療設備幾乎無一不與數字化掛鉤。我們的磁共振、CT、PET等等,以及一些特殊的動態影像功能。這些技術在理工科領域發展後很快就進入了醫學領域,這種交叉和融合的速度比五十年前快了很多。這本身就是數字化的一個特征:傳播迅速。
我認為,未來醫學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現在已經有人說,將來我們的手術室將不會是我們現在概念的手術室,而未來我們的醫院也可能不會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醫院。比如說,可能未來的醫院裏會有很多工程師,他們將會主宰醫院裏的一些主要運作。現在患者在醫院診療的流程:從預約到隨訪都進入了數字化流程。這可能會改變醫院的結構:人員結構、工作流程的結構……這將是革命性的。
數字化技術在醫療領域推行的困難可能是,一些高年資的老醫生不能適應這樣的變化。因此,數字化技術的推行將為我們提出新的課題:不論你的年資如何,麵對數字化的應用你都需要從頭學習。
另外,數字化技術的推行也對技術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人機對話,它要求技術人員能開發出醫生、護士能夠理解和應用的人機界麵,這樣醫生和護士才能自由應用數字化技術。
因此,數字化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能會對醫院未來的改革發揮巨大的作用。
《論壇報》:您在本次大會交流的論文集裏提到,個體化人工關節的發展現在在製作流程、製作時間和價格方麵遇到了瓶頸。那麼,您認為它在未來還有可能向前發展嗎?
戴?戎院士:我報告的題目是“個體化人工關節還能走多遠?”因此有人問我,是不是個體化人工化關節的應用要結束了?這並非我的看法。
醫學的發展曆史一直告訴我們,我們的目標是戰勝疾病。但這一觀念在近年來發生了改變,我們的目標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患有同樣疾病的患者都有個體差異,按照同樣的方法治療他們是不可行的。他們年齡不同、有不同的治療需求、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樣、家庭環境不同、經濟條件不同,他們對治療的期望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個體化的對待每一個患者。隻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病人滿意,才能讓每一個患者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個體化人工關節的應用對於嚴重畸形和嚴重毀損的疾病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如果這種定製的人工關節不需要花費比標準件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那麼每一個患者都可以選用這種方法。
在人工關節的發展上,首先是多少人需要個體化人工關節。中國的人口有13億,理論上我們每年可能都有上百萬的人口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現在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不能置換關節,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工關節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而正是這些病人,是最需要我們關心的。這是定製性人工關節必須存在的一個原因。
但是,個體化人工關節的存在受到很多挑戰。定製人工關節的質量保證是一個問題。其次,定製的時間有多長、費用是多高……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醫生和工程師的密切合作。比如說現在提出的“大批量個體化”生產的概念,就是我們在對共性配件規範化的基礎上先進行大批量生產,再根據個體化的差異進行改進,這樣就可以把訂做的工作減少到最低程度。
此外,個體化人工關節的發展還需要很多計算機技術,以使我們收治患者以後,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患者的各種幾何參數,並盡量減少誤差。最後,個體化人工關節的發展還需要關節安裝工具的進步。
基於以上技術,個體化人工關節的發展道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