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病史,女,60歲。主因骶尾部疼痛20餘年,20餘年前無誘因出現骶尾部疼痛,為針刺樣疼痛,向右下肢放射,當地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查體:各椎體棘突,椎旁及雙側骶髂關節未及明顯壓痛,扣痛。皮膚未見靜脈怒張,皮溫不高。
手術記錄:
術中探及腫物累及髂骨、骶髂關節、部分骶骨,大小約12x10x10cm,腫物內為石灰渣樣鈣化組織。
病理結果:
(右側骶髂關節)結核伴鈣化
骶髂關節結核
骶髂關節結核臨床發病率較低,約占骨關節結核的8%。
常見於15 歲以上的青壯年,女性較多,常單側,偶見雙側發病。發病過程隱匿,早期症狀及影像學特征不典型。臨床多采用Kim 分型,了解疾病的發展進程及破壞程度。一般認為Kim Ⅰ、Ⅱ型關節功能破壞較少,為疾病早期,可藥物保守治療。Kim Ⅲ、Ⅳ型因關節及骨質明顯破壞,有膿腫或死骨形成,為疾病的中晚期,應手術治療。
解剖特點
骶髂關節分為前下1/3滑膜部與後上2/3 韌帶部。骶骨耳狀麵覆蓋有透明軟骨,其厚度比對側髂骨關節麵上的纖維軟骨厚3倍。滑膜部具有完整的關節囊、 關節軟骨、滑膜及關節間隙,為真性關節,可輕微活動。致使骶髂關節結核主要發生在骶髂關節滑膜部,且病變累及骶髂關節前下部髂骨側較重。
病理
結核菌可經血行到達肌肉附著較少而血管豐富的骨鬆質、關節滑膜內引起關節結核,骶髂關節多由滑膜結核引起,部分繼發於骶骨、髂骨結核。
病理改變為滑膜、軟骨及骨質破壞,病變穿破關節囊向周圍突破,可形成膿腫及竇道。膿腫及竇道壁易發生鈣化。
影像學特征
早期X 線及CT 表現不明顯,不易與相關疾病進行鑒別,MRI 檢查可提示炎症改變,核素掃描關節有異常核素濃聚現象。
骨質破壞伴有關節間隙改變,伴有膿腫或周圍軟組織腫脹是骶髂關節結核的基本的影像學特點。骶髂關節結核多為單側發病,以中下部發病較多,破壞較重;骨質破壞多為蟲蝕樣改變,伴有死骨形成或周圍骨質硬化。隨病變的發展,膿腫破潰,關節周圍有冷膿腫和竇道形成。晚期可發生骶髂關節病理性半脫位或關節強直。增強掃描,可見滑膜明顯強化,有時呈“花邊狀”。
Kim 分型:
Ⅰ型:關節間隙增寬,關節麵模糊;
Ⅱ型:關節麵糜爛,見小鋸齒狀缺損;
Ⅲ型:關節明顯破壞,髂骨和骶骨麵囊狀缺損,邊緣硬化;
Ⅳ型:關節明顯破壞,膿腫形成,部分伴關節半脫位,或累及椎體。
鑒別診斷:
(1)強直性骶髂關節炎:多見於青年男性,常雙側對稱發病,影像表現為關節麵模糊不清,伴骨質硬化,關節邊緣小囊狀缺損,關節間隙不規則狹窄或消失,病變易侵及骶髂關節上半部,常伴有腰椎小關節間隙模糊、狹窄或消失,脊柱可呈現“竹節樣”改變。
而骶髂關節結核女性多於男性,多單側發病,病變主要在骶髂關節前下1/3 髂骨側,關節間隙多增寬。
(2)髂骨致密性骨炎:多見於青年女性,常對稱性侵犯骶髂關節中下2/3 髂骨部分,表現為三角形、新月形致密影,上寬下窄,外緣模糊不清,不累及骶髂關節,無骨質破壞及軟組織腫塊。
(3)類風濕性骶髂關節炎: 病程長達數年,多見於20-40歲女性,關節骨質疏鬆較明顯,常一側發病,病變較易侵犯骶髂關節上半部,表現為關節麵模糊,關節麵下小囊狀骨質破壞,周圍伴不同程度骨質硬化。
(4)化膿性骶髂關節炎:常見於兒童及中青年,男性多見,往往繼發其他部位感染。影像表現早期關節囊腫脹,關節間隙增寬,隨後骨質疏鬆,局部軟組織腫脹,晚期關節間隙變窄,骨質破壞、增生,關節強直,關節周圍軟組織鈣化。
(5)慢性骨關節病: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及體力勞動者,常雙側不同程度發病,早期表現為關節麵模糊,中晚期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麵下骨質囊性變,骨性關節麵邊緣骨贅形成,一般無骨質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