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的感覺神經侵入神經節細胞內,潛伏、休眠在那裏,當機體正常防衛免疫機製受到損傷或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即被激活,在感覺神經末梢迅速增殖並破壞組織、細胞,使之發生炎症、出血、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病毒沿著神經纖維傳播到所支配的皮膚,形成簇集性、節段性的小水皰,似帶狀,所以稱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中老年人比較常見。帶狀皰疹病毒多沿身體的單側分布,最常累及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好發於胸背部、腹背部,一般無傳染性,具有嗜神經和皮膚的特性。然而,局部膝關節帶狀皰疹臨床上較少見,現將1例患者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病史
患者,女,47歲,主訴因右髖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7d就診,患者於7d前因劇烈運動後出現右髖關節疼痛,活動時加重,給予熱敷治療,不見好轉。為求進一步診斷與治療,遂來本院就診,患者平素身體狀況一般,否認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25年前行卵巢囊腫切除術,半年前摔傷病史,否認食物過敏史,對磺胺類藥物有過敏史,否認輸血史,否認乙肝、結核等傳染病史。
入院檢查
一般情況可,精神欠佳,輪椅推入病房,係統檢查無異常。專科查體:腰部壓痛及叩擊痛(+),右髖關節腫脹,活動時疼痛加重,活動度輕度受限,後外側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右膝關節皮溫稍高,輕度腫脹,輕度壓痛及叩擊痛,左側未見異常,雙側無肌肉萎縮,肌力及肌張力正常。
相關檢查
腰椎MRI示:(1)L1~5椎體退行性改變;(2)T11、12、L4、5S1椎間盤變性,T11、12、L5S1椎間盤輕度突出(圖1)。髖關節MRI示:“雙側髖關節腔內少量積液”(圖2)。雙下肢肌電圖未見異常。
入院診斷
病情變化
入院3d後,清晨查房時,檢查發現右膝關節外下方見分布帶狀紅斑、丘疹,內上方見少許綠豆大小不等的丘皰疹、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圖3a),請皮膚科醫師會診,根據患者病史,有明顯的神經痛、簇集成群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中間皮膚正常,診斷為帶狀皰疹。
治療
完善相關檢查,給予止痛脫水治療,症狀不見好轉。3d後膝關節部出現皰疹,明確診斷,給予抗病毒治療,膦甲酸鈉3.0g/次2次/d靜點,泛昔洛韋0.25mg/次3次/d口服,甲鈷胺片0.5mg/次3次/d口服,噴昔洛韋軟膏2次/d外用,加巴噴丁,疼痛時口服,營養神經、消炎鎮痛等,對局部皮疹給予相應的局部處理。住院治療7d後,右髖關節疼痛減輕,活動受限明顯減輕,右膝關節外下方帶狀皰疹明顯好轉,顏色變暗,內上方紅色皰疹數量減輕,逐漸變幹燥(圖3b)。出院2周隨訪右髖關節疼痛消失,右膝關節皰疹結痂脫落,遺留點狀瘢痕及少量色素沉積。
討論
帶狀皰疹疼痛是由於皰疹病毒侵犯感覺神經引發神經元變性壞死,病毒沿神經纖維轉移到支配區域的皮膚,引起皰疹及疼痛,在國外相關文章中也有報道。腰椎間盤突出與帶狀皰疹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膝關節帶狀皰疹臨床上較為少見,由於帶狀皰疹病毒侵及神經的不固定性,尤其是在早期,皮疹出現之前,與臨床上一些疾病很難鑒別。
本例報告中,膝關節皮疹的出現部位是股外側皮神經與閉孔神經皮支的支配區域,帶狀皰疹病毒具有嗜神經根性,股外側皮神經與閉孔神經皮支是腰骶神經根下肢分布區的分支,考慮病毒首先侵及腰骶部神經根,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侵及腰骶神經根的各個分支,出現支配區域相應症狀,最終在神經末梢的皮膚出現皮疹。患者為中年女性,腰椎MRI表現為輕度腰椎間盤突出,首先出現右髖關節部疼痛,很容易被誤診。因此,對於臨床上特殊部位及特殊類型或有並發症的病例應仔細甄別,重視臨床體征。根據病情早期治療,防止後遺症的發生。